医学生眼的解剖结构

眼是视觉器官,它由眼球、视路和附属器三部分组成。眼球接受外界信息,由视路向视皮质传递,完成视觉功能,眼的附属器除眼外肌主要司眼球运动外,其余皆对眼球具有保护作用。眼球近似球形,由两个不同弯曲半径的球面对合而成。成人眼球前后径平均为24毫米。

眼球壁:纤维膜,葡萄膜,视网膜。

外层为纤维膜:角膜,巩膜,角巩膜缘。

中层为葡萄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内层为视网膜:

视网膜从外向内分为10层。

1色素上皮层。

2视锥,视杆细胞层

3外界膜

4外核层

5外丛状层

6内核层

7内丛状层

8神经节细胞层

9神经纤维层

10内界膜。

角膜的生理功能:角膜富含三叉神经末梢,感觉及其灵敏,角膜透明,无血管,其营养代谢主要来自房水,泪膜和角膜缘血管网。角膜是眼球重要的屈光介质之一,总屈光力为+43D。

葡萄膜的生理功能:具有丰富的血管及色素,故分别称之为血管膜和色素膜,由于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所以具有供给眼球营养,遮光和暗室的作用。

瞳孔:是虹膜内缘于中央形成圆孔,称瞳孔。瞳孔可缩小,开大,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

瞳孔周围有呈环形排列的瞳孔括约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兴奋时瞳孔缩小;还有呈放射状排列的瞳孔开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兴奋时具有扩大瞳孔的作用。

视网膜上的重要组织有黄斑,视网膜的血管及视盘等。

血液供应:

(一)动脉

眼球的血液来自眼动脉分出的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和睫状血管系统。

1.视网膜中央动脉:为眼动脉眶内段的分支,在眼球后10一12毫米处穿人视神经中央,前行至视乳头穿出,分为鼻上、鼻下、颞上、颞下动脉,然后又分成若干小支,分布于视网膜直达锯齿缘,以营养视网膜内五层组织,黄斑部中心凹无血管分布,而由脉络膜毛细血管网供应营养。视网膜中央动脉属终末动脉,没有侧支吻合,临床上视网膜动脉阻塞的病人,即造成相应区域的视网膜缺血,以致视功能丧失。视网膜静脉与动脉分布—致,动脉颜色较红,管径较细;静脉颜色较暗,管径较祖,二者之比约为2:3。

视网膜血管是人体唯——用检眼镜即可直视观察到的血管。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病情的判定。

2.睫状动脉:营养除视网膜内五层与部分视神经以外的整个眼球,睫状动脉包括:

(1)睫状后短动脉:自视神经周围穿人巩膜,在脉络膜内逐级分支,以营养脉络膜与视网膜的外五层组织。

(2)睫状后长动脉:于视神经的鼻侧与颞侧穿人巩膜,在巩膜上与脉络膜之间到达睫状体部,与睫状前动脉吻合,形成虹膜大环,营养虹膜与睫状体,并有返支向后,与后短动脉吻合,营养脉络膜的前部。

(3)睫状前动脉:由眼直肌的动脉在肌腱止端处分支,较小的巩膜上支,前行至角膜缘,组成角膜缘血管网,并发出小支至前部球结膜,称为结膜前动脉;小的巩膜内支,穿过巩膜,终止在输淋氏管周围;大的穿通支,距角膜缘3—5毫米,垂直穿过巩膜的脉络膜上腔,到达睫状体,参与组成虹膜大环。

(二)静脉系统

1.视网膜中央静脉:与视网膜动脉伴行,收集视网膜内层的静脉血液回流至眼上静脉,经眶上裂人海绵窦。少数可不经眼上静脉直接进入海绵窦。

2.涡静脉:约4—6条,收集部分虹膜、睫状体和全部脉络膜血液,于眼球赤道部后方穿出巩膜,经眼上、下静脉进入海绵窦。

3.睫状前静脉:收集虹膜、睫状体和巩膜的血液,经眼上、下静脉进入海绵窦。

眼球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三者均为透明体。

房水分前房,后房和房水。

房水的主要功能: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维持眼内压。

房水循环途径是:产生房水首先进入后房,经过瞳孔到前房,从前房角小梁进入输林氏管,通过房水静脉,最后流入巩膜表面睫状前静脉回到血液循环。

眼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等五部分。

结膜:是一层薄而光滑透明的黏膜。有眼结膜,球结膜,穹隆结膜。

睑结膜:覆盖在睑板上面的结膜。

球结膜:疏松地覆盖在眼球前部的巩膜表面上,终于角巩膜缘。

穹隆结膜:即睑结膜与球结膜之间成水平皱褶的结膜!是结膜组织最松弛的部分,以便于眼球自由运动。

眼球的运动依赖6条眼外肌。每眼有4条直肌,2条斜肌。直肌是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斜肌是上斜肌和下斜肌。

其中动眼神经支配上上内下下(提上睑肌,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

视路是视觉传导的通路。从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皮质视中枢。

视神经

视神经是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生的神经纤维汇集而成。起于视乳头,止于视交叉,全长约50毫米,分为眼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和颅内段。

眼内段:位于眼球内的部分,即自视乳头开始至视神经纤维成束穿过巩膜筛板部分。长约1毫米,此段神经无髓鞘,自此起即有髓鞘包绕。

眶内段:长约30毫米,呈S形弯曲,有利于眼球的自由转动。

管内段:位于骨性视神经管内,长约6一10毫米,该段视神经与骨膜紧密结合,故骨管外伤

时最易挫伤视神经。

颅内段:白骨性视神经管出口处至视交叉前角止,长约10毫米。

包绕视神经的髓鞘可分为3层,由外至内为硬膜、蛛网膜及软膜。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空隙,称硬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空隙,称蛛网膜下腔。均与脑之同名腔相通,向前终止于眼球而形成盲管,腔内充满着脑脊液,所以当颅内压增高时,常见视乳头水肿。眼眶深部组织的感染,也能沿视神经周围的脑膜间隙扩散至颅内。

视神经髓鞘上富有感觉神经纤维,故当炎症寸球后常有疼痛感。

二、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与视中枢

视交叉位于颅内蝶鞍处,双眼视神经纤维在此处进行部分性交叉,即双眼视网膜鼻侧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当邻近组织病变影响视交叉部位时,可出现视野缺损,最常见的是颞侧偏盲。

视束即自视交叉至大脑外侧膝状体节细胞止。因视神经纤维已进行了部分交叉,故每一视束包括同侧的颞侧纤维与对侧的鼻侧纤维。因此,当一侧视束有病变时,可出现同侧偏盲。

外侧膝状体位于大脑脚外侧,它收容大部分由视束而来的纤维,发出视放射纤维,为视分析器的低级视中枢。

视放射为外侧膝状体发出的视觉纤维向上下作扇形散开所形成。

泪器

泪器包括分泌泪液的泪腺及排泄泪液的泪道两部分。

(一)泪腺

泪腺位于眼眶外上方的泪腺窝内,有排泄管10—20条,开口于外侧上穹窿结膜部,能分泌泪液,湿润眼球。泪液中含有少量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A,故有杀菌作用。血液供应来自泪腺动脉。泪腺神经为混合神经,由第V颅神经眼支、面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和颈内动脉丛的交感神经纤维支配。

(二)泪道

泪道是排泄泪液的通道。由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组成。

1.泪点:是引流泪液的起点,位于上、下睑缘内侧端乳头状突起上,直径约0.2—0.3毫米。孔口与泪湖紧靠,利于泪液进入泪点。

2.泪小管:是连接泪点与泪囊的小管,长约10毫米。开始约2毫米与睑缘垂直、后与睑缘平行,到达泪囊前,上、下泪小管多先汇合成泪总管然后进入泪囊。也有上、下泪小管各自分别进人泪囊者。

3.泪囊:位于眶内壁前下方的泪囊窝内,是泪道最膨大的部分。泪囊大部分在内眦韧带的下方,上端为盲端,下端与鼻汨管相接,长约12毫米,宽约4—7毫米。

4.鼻泪管:位于骨部的鼻泪管内,上端与泪囊相接,下端开口于下鼻道。

正常情况下,依靠瞬目和泪小管的虹吸作用,泪液自泪点排泄至鼻腔。若某一部位发生阻塞,即可产生溢泪。

黑睛:又名黑眼,乌睛,乌轮,乌珠,青睛,黑珠。在五轮中称风轮。西医学中的角膜。

白睛:又名白眼,白仁,白珠等。在五轮中称气轮。西医学中结膜,球筋膜和巩膜组织。

黄仁:又名眼帘,虹彩等。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虹膜。

神水:现代中医多认为深水相当于西医学的房水。实际早期所言之神水还包括了泪液。

瞳神:又名瞳子,瞳人,瞳仁,金井等。在五轮中称水轮。其含义有二,其一仅指黄仁中央圆孔,相当于西医学的瞳孔;其二泛指瞳神及瞳神内各部组织,即包括晶珠,神膏,视衣,神光,目系,真血等有形无形之物。

晶珠:又名黄精,睛珠。相当于西医学的晶状体。

神膏:又名护精水。相当于西医学的玻璃体。

视衣:早期的医著中并无视衣一名。只是近代中医眼科著作中应用此名。泛指西医学的脉络膜及视网膜。

目系:又名眼系,目本。

胞睑:又名目胞,眼胞。在较多的医籍中仅粗略地将胞睑分为上胞,下胞,并将其中的组织部分别命名,如睑弦,睫毛等。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眼睑。

两眦:又名目眦,眦,眦头,分内眦和外眦。与西医学的解剖名称相同。

泪泉:此名来自于《眼科临症笔记》,主要功能是分泌泪液。相当于西医学的泪腺。

泪窍:又名泪堂,在《银海精微·充风泪出》说:“大眦有窍,名曰泪堂”。同时也指出了泪窍的解剖位置之所在。

眼带:是从病名中见到这一解剖名词。即《太平圣惠方·坠睛》中说坠睛是风寒之邪“攻于眼带。”相当于西医学的眼外肌!

眼眶:见于《证治要诀》,又名目眶。与西医学的眼眶同名。









































白癜风去哪里治疗最好
北京那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woaa.com/alfx/1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