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新年第一天,做好quot头等大
中医认为,“头乃诸阳之会”,人体手、足各有三支阳经均在此处汇聚,冬天人体阳气最易从头部走散,产生寒冷感。医学测试表明,静止状态不戴帽的人,在环境气温为15℃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30%;4℃时占50%;-15℃时占75%。尤其是一些年老体弱者,阳气渐衰,头部易为寒邪所侵。由此可见,头部保暖对维持人体热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谓“头”等大事,直接关乎健康和脸面。
新年第一天,小编教小伙伴们做好“头”等大事!
头部保暖功效多
冬季气候最大的特征是寒冷。而戴帽子能有效阻止人体热量散失,从而起到保暖防寒、预防感冒的作用。
人的头部皮肤较其他部位的皮肤厚而致密,头部的血管及淋巴组织极为丰富,其中含有大量皮脂腺、汗腺、头发。头部常外露,毛孔也较大,最容易散失热量;尤其当人体活动时,头部易出汗,热量从此处大量蒸发散失。在散失的同时,因空气对流,风寒极易乘隙侵入人体。而在冬季,气温较低,即使处于静止状态的人,如果不戴帽子,从头部散失的热量也很可观。生理学家研究结果证明,不戴帽子又不常运动的人,外界气温在15℃时,会从头部散失人体总热量的三分之一;4℃时会散失总热量的50%;0℃时可散失总热量的60%。这些数据显示,在寒冷季节头部保暖与全身保暖关系密切。在严冬,如果不戴帽子外出,部分热量就会迅速从头部散发出去,易受风寒侵袭而患感冒等疾病。
头部保暖还能预防“面瘫”。虽然“面瘫”一年四季都会发病,但在寒冬更加常见。据报道,年初冬,一位22岁的武汉姑娘为了向心仪男生“秀”自己的美好身段,约会时只穿了薄薄的毛衣和裙子,在寒风中逛街后,次日竟然嘴眼歪斜、不停流口水,被诊断为“面瘫”。所以冬季外出一定要注意头部(面部)保暖,如果嫌戴帽子不好看,可戴口罩或用围巾把面部、耳前、耳后围起来保护好,不要接触冷风。
值得一提的是,冬季洗澡或洗头之后,必须立即吹干,否则直接影响头部保暖。因为干燥的头发可让空气保持在发丝间隙,达到隔绝外界温度的保热作用,而湿头发就没有这种作用;洗头后头发如果没及时吹干,水分会在蒸发时吸收热能,导致头皮、颈部等受凉,即便短时不会导致感冒,也会引发血管过度收缩而出现不适症状。
耳冻疮易复发
耳朵是直接与空气接触的部位,它的血液供应比其他部位要少,天冷时,血管受到寒冷的刺激,流到耳朵的血液就更少了。另一方面,整个耳廓除了下方耳垂部分有脂肪组织可以保温外,其余部分只有较薄的皮肤包着软骨,里面的血管很细微,自身保温能力较差。正因为耳朵有如此“特征”,所以它就很容易受冻。尤其一些成年男人,冬季在室外也不注意耳朵的保暖,容易发生耳冻疮。
耳冻疮常常容易被人忽略。因为耳部受寒冷刺激后,知觉往往突然失去。其病理变化过程是:先局部充血,血液在小血管中停滞,继而血清渗出形成水泡,以后局部呈青紫色并逐渐加深直至坏死。当然,多数耳冻疮患者并没达到“局部坏死”的程度,但整个冬季耳朵都将维持着一种病态,不能痊愈,影响美观。
耳冻疮是可以预防的。通过收看、收听天气预报节目,在冷空气来临前,多多用手指摩擦耳部,以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冬季室外作业人员宜用风帽或耳罩保护耳朵。耳朵受冻后,不宜立刻进入温度较高的环境或用热水热物敷贴,以免症状加重。倘耳朵表皮破裂,可外敷磺胺软膏或红霉素、金霉素软膏,以防感染和伤口扩大。耳朵因受冻而出现水泡时,千万不能用手将水泡挤破或用没消毒的针将水泡挑破,以防表皮破裂和感染化脓。
耳冻疮的发生虽然具有季节性,一般症状会在春天来临时自然消失。但和其他部位的冻疮一样,耳冻疮的复发率很高,常常“一年生冻疮,年年生冻疮”。为了有效地预防耳冻疮的复发,可在严寒到来之前,用紫外线照射耳部,半个月左右照射一次,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血管扩张剂或者活血化瘀一类的中成药。
不可忽视“红血丝症”
冬季的空气干燥容易导致皮肤也干燥,容易出现原发性皮肤瘙痒症、冻疮和皲裂。预防这些皮肤病症当然是冬季的重点。不过,冬季脸部还可能出现一种过敏症状——“红血丝症”。
“红血丝症”又称“高原脸”,民间又称“烂苹果脸”,是一种因为面部角质层薄弱导致毛细血管位置更容易接触和感知到外界环境变化,从而引发的面红现象。“红血丝脸”有的是先天性的——也就是先天性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有的是因为脸部保护和护理不当导致的——各种原因引起的角质层受损,毛细血管自主扩张,从而形成“红血丝症”。
环境因素常常诱发和加重“红血丝脸”,其中,冬季冷风的吹拂影响最为明显——冬季在室外作业的人员,“红血丝症”患者较多。也因此,冬季外出行走或劳动,戴上口罩或围巾是很有必要的。
对“红血丝症”的治疗,医院,但护理也很重要。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抗红血丝的护肤品,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冬季,还要注意调节室内气温,不要让室温升得太高——相对来说,室内外的温差就小一点,有利于减轻“红血丝症”。此外,民间还有“雪水退红”的偏方,也不妨试一下——下雪时用瓶子装些雪水,使用时先用生姜在有红血丝的地方擦一遍,然后用浸过雪水的毛巾捂在脸上三分钟左右,连续护理一段时间,“红血丝症”会慢慢减轻,甚至可能痊愈。
寒冷也会伤害眼睛
在整个头部器官中,眼睛最不畏惧寒冷,但这并不意味着眼睛不需要保护。事实上,眼睛在冬季也是容易受伤害的。
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在冷锋过境时,短时间的急剧降温,极易诱发青光眼病。研究表明,天气的变化和季节的更替对人眼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影响。青光眼多发生在冬季,且一般在强冷空气入侵的24小时内发作。冬季里的极端最低气温与眼压上升关系并不是很大,但若降温明显(表现为气温日较差偏大),则眼压可能出现较大的波动。冷空气之所以诱发青光眼,是因为天气发生变化时,影响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植物神经干扰血压而使眼压波动,进而发病。冬季预防青光眼,必须
冬季降雪频繁,雪后天晴、气温较低的白天,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经雪地反射到人眼的角膜,有可能发生雪盲症,其具体症状是畏光、流泪、奇痒、刺痛、水肿、异物感等。预防雪盲症的最有效的措施是“物理隔断”,也就是在雪地行走时,配戴防紫外线的太阳眼镜,也可选用聚碳酸酯或CR39的透镜。在雪地里,一旦感到眼部疼痛、流泪、睁不开眼时,都要立即处理。紧急情况下,可以用黑色或深色的衣物遮住双眼,也可以利用随身携带的物品自制简易的护目镜,以减少进入眼睛的紫外线。一般雪盲症的症状可在24小时至3天之内恢复,严重的5-7天也可消除症状。
冬季眼睛虽然不怕冷,但冷风拂面时却爱流泪,寒冷会深入眼睛,使本来就很细的泪小管和鼻泪管再次收缩,从而导致阻塞,泪液便无法从正常的途径流走,于是便夺眶而出。但过一会儿,泪小管和鼻泪管适应了寒冷的刺激,收缩就会停止,流泪的现象就会消失。所以,“迎风流泪”并不是眼睛的冷点对温度的直接感受,而是泪器适应寒冷的一种短暂生理反应。避免眼睛迎风流泪的最好方法是戴上防风眼镜。
警惕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通常因一个“触发点”而诱发。冬季风寒刺激引起血管收缩、痉挛,触发三叉神经区敏感部位,很容易促使三叉神经痛的诱发和复发;而刷牙、剃须等动作也易刺激面部,引发三叉神经痛。因此,市民冬季洗脸水不宜太冷或太热,漱口、洗脸、吃饭等动作也应放轻柔,平时注意头部和面部的保暖,适当参加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病症发作时可用手掌或毛巾紧压患侧面部,或用力摩擦面部以减轻疼痛,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天气变冷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病和偏头痛的发作
据介绍,人的头部是神经中枢的所在地。头部的皮肤虽然薄,但血管及毛发既多且粗,所以,体内热量常从头部大量往外蒸发。寒冷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毛细血管也可能发生硬化,甚至造成小动脉持续痉挛,中风发病率明显增高,与寒冷刺激有一定关系。特别到冬季,寒流频繁,气压多变,受冷空气刺激,血管收缩,心肌缺血,猝死也有发生。
冷空气是寒冷季节的“帮凶”,往往脑血管疾病“不敌”冷空气。统计资料显示,脑血管疾病多在冷空气过境后的一天和五天各出现一个死亡率高峰。对那些年老体弱者以及患有上述疾病的人来说,容易引发疾病,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避免发生脑血管疾病发生,可从日常生活上做好预防,平时应摄取均衡的饮食,尽量少盐、少糖少油,定时定量、多吃蔬果、少吃动物性油脂及动物内脏,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让情绪稳定;烟与酒尽量不碰,并安排每周三次,每次三十分钟的规律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加肌肉与血管弹性。
此外,天气寒冷会促使脑血管疾病发生,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每天多喝水、多吃蔬果,适量的运动;而定期量血压、测血糖、血脂肪,并记得按时服药。
2
1
7
祝
健
您
康
祝您健康
- 上一篇文章: 眼外伤的防范与处理
- 下一篇文章: 消化科哪家医院好急在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