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海南被列为塞卡病毒可能传播重点区
据国家卫计委网站消息,2月9日,我国出现了第一例确诊输入性塞卡病毒感染病例。
2月15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口岸现场的入境人员中再次发现一例自委内瑞拉归国的发热人员,确认为中国第二例输入性、口岸检出的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这个在中南美洲爆发得轰轰烈烈的病毒病,一下子离我们不再遥远。
截至年2月9日,巴西等35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塞卡病毒的本地感染病例,同时欧美、北美等地的13个国家报告都发现输入性病例。
寨卡疫情的快速蔓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与登革热相似,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
伊蚊长这样:黑色蚊种,有明显的银白色斑纹。
海南省是伊蚊分布的主要地区,被国家卫生计生委列为寨卡病毒病可能传播的重点省份之一。据了解,伊蚊在海南广泛分布,特别是昌江、儋州等沿海地区及部分火山岩地区,都有埃及伊蚊存在。
且我省常年蚊媒密度均较高,从1月中下旬到2月初的监测点数据看,有33%的监测点处于中高度传播风险。再加上近期我省气温上升,蚊媒密度增高,特别是海口、儋州、琼海等市县部分地区既往多次监测显示蚊媒密度较高。
由于目前寨卡病毒本土流行的国家较多,春节假期期间,相关国家人员返乡和(或)来琼增多,不排除海南会发生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的风险,且寨卡病毒病传播媒介伊蚊在海南广泛分布,一旦发生输入性疫情如不及时控制,不排除疫情在海南传播扩散的可能。
◆防止输入疫情传播:病毒防控工作提前知!寨卡病毒病防控工作关系到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关系到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特别是3月下旬,博鳌论坛即将举办,为做好我省近期寨卡病毒病防控工作,海南省卫计委也提前部署好病毒防控工作,防止输入疫情传播。
◆要求抓好疫情监测预警、媒介监测控制省卫生计生委、省爱卫办联合制定下发的《加强寨卡病毒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市县要着力抓好疫情监测预警、媒介监测控制和“五早”措施,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和防控,坚决防止输入疫情引发本土传播蔓延。
新闻链接关于寨卡,这些问题你必须了解
1什么是寨卡病毒病?有什么危害?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一般症状较轻,2-7天自愈。寨卡病毒还可由怀孕的母亲在怀孕或生产过程中传播给胎儿或婴儿,但传播几率尚不清楚。
2感染寨卡临床有何表现?寨卡病毒(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寨卡病毒临床表现
3寨卡病毒在我国传播扩散的可能性高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研判认为,我国存在病例输入风险;但由于我国正处于冬春季,蚊媒密度较低,即使出现输入病例,疫情传播扩散的可能性也低。目前,我国已研制出相关检测试剂,将加强重点地区病例监测和防控。
4个人如何预防感染寨卡病毒?目前并没有针对寨卡病毒的特效药和疫苗,防治感染的最佳途径就是防止蚊子叮咬。
在流行地区生活或去这些地区旅行时,应注意穿着长袖衣物(最好是浅色衣服)、使用驱虫剂等,同时注意关闭门窗、使用纱窗及蚊帐等方式避免蚊虫叮咬;另外注意将居室内或居家周围的水桶、花盆、汽车轮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排空、保持清洁或者加以覆盖,防止蚊虫在这些容器(如下图)中孳生。
5目前哪些美洲国家有寨卡病毒病的流行?目前美洲地区正在发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寨卡病毒病流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美洲区办事处信息,截止年1月30日,已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有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包括:巴西、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巴巴多斯、库拉索岛、多米尼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圭亚那、洪都拉斯、墨西哥、马提尼克岛、尼加拉瓜、海地、圣马丁、波多黎各、巴拉圭、巴拿马、苏里南、美属维尔京群岛、委内瑞拉。
6可以到有寨卡病毒病的地区旅行吗?世界卫生组织目前并不建议就美洲国家的寨卡病毒病疫情采取任何旅行或贸易限制措施,我国也未发布旅行限制的建议。
有本地感染病例报告的国家和地区,说明当地蚊子中已经有病毒感染,存在通过叮咬他人进一步传播的可能;而仅有输入性病例,没有本地感染病例报告的国家,说明当地蚊子可能还没有被病毒感染,出现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就小。
安全起见,准备出去旅行的小伙伴们还是要多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针对女性的寨卡病毒预防指导,强调防范蚊子叮咬是女性,特别是孕妇预防感染寨卡病毒的最佳途径。那么日常生活中该如何科学地防蚊、驱蚊和灭蚊呢?
午睡用蚊帐外出穿长袖
全世界吸血的蚊子有按蚊、库蚊和伊蚊三种。能传播乙型脑炎的库蚊和传播疟疾的按蚊多在夜间活跃,传播寨卡病毒的伊蚊则在白天活动较多。世卫组织建议,睡觉,特别是白天睡觉,最好使用蚊帐,还应使用纱窗或关闭门窗防蚊。
对于在寨卡疫情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者,世卫组织建议尽可能别让皮肤暴露在外,穿着浅色、长袖、稍显宽松的衣裤,衣物面料较为紧密最为理想。这是因为蚊子更容易被蓝色、绿色、黑色等深色吸引,紧身且面料稀疏的衣物仍然让蚊子有可乘之机。
清理积水杜绝孳生
有些蚊卵能在无水的情况下存活长达一年,少量积水足以让蚊卵发育成幼蚊,成年雌性蚊子在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后会携带该病毒,再通过叮咬他人传播病毒。因此源头防控、清理积水就显得格外重要。
世卫组织建议,要将“水桶、花盆或者汽车轮胎等可能蓄水(即使是少量水)的容器排空,使其保持清洁或加以遮盖”,让蚊子无处孳生。
科学安全使用驱蚊剂
世卫组织建议,可在皮肤或是穿着的衣物上使用驱蚊剂,驱蚊剂中应当含有“避蚊胺”(DEET)这一成分。
避蚊胺于年最先在美国开始使用,如今在驱蚊液、驱蚊花露水中仍然常见。美国儿科学会建议,避蚊胺含量在10%到30%间的驱蚊产品对儿童和成年人都是安全的,两个月以下的婴儿最好不要使用含有这种成分的驱蚊产品。可根据户外停留时间的长短,选择不同避蚊胺浓度的驱蚊产品。避蚊胺浓度在30%的驱蚊液有效时间可达6小时。
(来源:蓝网、凤凰网海南、广州日报、新华社、广东发布、新快报)
版权声明:
······推广·····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太爱肽黄金肽肽对眼睛的作用
- 下一篇文章: 年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院校在陕招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