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之近视附泪道堵塞泪囊炎
近视是指眼睛视近物清楚,视远物模糊的现象。近视是眼处于自然状态时,平行光通过眼屈光系统折射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的一种屈光状态。焦点没有在视网膜上,当然就模糊,必须将物体拉近才能看清楚。传统中医“能近怯远”,形象地描绘出其临床特征。
近视在我国极为常见,发生率约为3%,为世界平均水平(2%)的1.5倍,青少年发生率达60%以上。引起近视原因很多,可能与遗传、发育、环境、疾病和用眼习惯等有关,其中用眼不当为首位原因。
小儿近视刚发生,用眼习惯未形成,如及时发现,及早纠正,对于防止近视,防止度数加深和防止如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青光眼和白内障等并发症有意义。
清代就有眼科推拿。推拿既能调节并增强体质,又具有精细的眼局部操作,在近视防治中有一定优势。长期在少年儿童中推广的“眼保健操”就是推拿防治近视的实例。
目力不及为近视的基本病机,可由肝肾不足和心胆虚怯引起先天禀赋不足,如早产、父母近视;或后天失养,如热病久病后期,以及不正常用眼等均可致肝肾亏虚。肝藏血,开窍于目,精血不足,目失涵养,成像困难,视远物影像不清而近视。若孕母受惊吓、情志不遂,或小儿出生后遭受惊恐等致心胆气虚,怯而无主,近者目力所及,视物尚清远则目力难全,视物模糊。《内经》:“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证治准绳·杂病》谓:“治之在胆肾,胆肾足则神膏厚,神膏厚则经络润泽,经络润泽则神气和畅而阳光盛矣。”
(一)诊断要点
1.视远困难,视近尚可,高度近视者眼前黑影飘动,眼球突出。
2.眼科验光低度近视:小于3.00D;中度近视:3.00-6.00D:高度近视:6.00D以上。眼底检查:视乳头颞侧弧形斑、豹纹状眼底等。
(二)鉴别诊断
假性近视:中小学生多见,刚发生,时间短,休息或散瞳后,远视力明显提高,用检影法验光近视度数消失。真性近视时间长,恒定,散瞳后不增加远视力,不改变近视度数。
增目力为本病的基本方法。肝肾亏虚宜补益肝肾;心胆虚怯宜强心益胆。
(二)基本方
补心经、补肾经、清补肝经(各1~5分钟,肝经补后加清)
按揉合谷(3-5分钟)
揉二人上马与揉肾顶(各1-3分钟)
运丹田与擦命门(均透热为度)
扣拨阳陵泉(两拇指屈曲,指端扣于两阳陵泉,向外侧拨动,1分钟)
眼睛局部操作(见操作指南)
方解:补肾经、补肝经滋补肝肾;揉二人上马与揉肾顶养血祛风;运丹田与擦命门导引真阴,滋养五脏与目窍;以上针对肝肾,利于成像。补心经强壮君主,补肝经威武将军,增其勇、祛其怯;扣拨阳陵泉镇惊安神,调诸筋、增目力;合谷祛风、解痉;以上针对心胆,强目力而视远。局部操作疏通经络,激活气血,解除眼疲劳。全方以滋补肝肾和强心益胆立法,以局部操作为特色,用于各种近视。
(三)操作指南
无论何种近视,均应局部操作。①起式:患儿坐位,一手扶儿前额,一手拇指指腹分别按揉后项正中线和两侧旁开约1.5寸三线。从上至下,每线按揉约1分钟;继则拿颈夹脊1-2分钟;拿五经10遍。②点穴:患儿仰卧,医者坐于其头顶侧,分别点攒竹、鱼腰、太阳、承泣、球后(位于面部,当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每穴逐渐加力至最大忍受度,停留3~5秒,放开,再点,每穴点10次左右。③振山根与睛明:以拇指指腹振山根并掐之;双手交叉,右小指在左,左小指在右,同时振睛明穴,每振58秒,放开,再振,各1分钟。④取泪法:双手食、中二指揉目上眶,每揉3-5次,斜向头顶方向振按1次,1分钟;继以两中指指腹点按四白穴1分钟;按揉两迎香穴,每揉3次,斜向头顶方向按1次,1分钟。⑤刮眶上下:双手拇指屈曲,以桡侧缘分刮前额、眶上和眶下,至局部发热。⑥捻揉耳廓:拇指与食指相对捏住耳廓,从上至下捻揉10遍。⑦收式:食、中、无名和小指并拢,叩前额1分钟;两掌根于前额振10秒;后扶儿坐起一手扶前额,一手握拳,轻叩颈椎数下,再以小鱼际横擦头颈之交,透热为度。
2.合谷位于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非常敏感,民间谓“增视穴”,宜同时按揉两手合谷。其法为医者两手拇指同时按于两侧合谷,缓慢下压至患儿最大忍受度,停留数秒,放开,再按;或3揉1按。任选一法,操作1~3分钟,亦可取卧位,一手点按合谷手点按同侧阳陵泉,一上一下,交替用力。
(四)辨证加减
1.肝肾不足以消瘦,头晕,耳鸣,腰膝无力,夜啼躁扰,潮热盗汗,口渴喜饮,舌红少苔,脉细数,指纹红为特征。治宜补肝肾,益精血。基本方重点补肾经,清肝经,揉二马,推肾顶,运丹田和命门。加捣小天心至局部麻木,头面四大手法5-8分钟,揉肝俞、肾俞各1-3分钟,点揉三阴交1-3分钟。
2.心胆虚怯以胆小怕事,易紧张,易惊惕,面色皖白,语声低微,气短,疲乏无力,畏寒,肢冷,舌质淡脉细弱,指纹淡为特征。治宜养心定志,壮胆祛怯。基本方重点补心经,补肝经,掐揉合谷配合阳陵泉,推上三关。加调五脏(左右手各5-10遍)振百会1分钟,捣小天心至局部麻木,振胆俞1分钟,捏脊3-20遍。
1.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阅读、书写、影视等保持正确姿势和适当距离,如眼和书本应保持30cm左右;观看电影、电视时不能太近;看书写字连续时间不宜超过1时课间离开教室,长期视物时最好中途闭目养神或远眺等。
2.自我运动眼球①尽力闭目,持续5-6秒,睁开,再闭目,6~8次。②自我环转头部,使其达到极限位。眼球随颈部运动方向转动;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各5-8遍。③先尽量朝右上角看,再朝左下角看,再朝左上角看,再朝右下角看,眼球做缓慢“X”形运动。养成做眼保健操的习惯。
3.热冷敷交替法先热敷双眼1分钟,再冷敷,热冷交替敷5分钟。
4.定期检查视力,根据视力变化情况评估并改进手法。
附:泪道堵塞、泪囊炎
目液对于眼睛有重要作用,它是一种弱碱性透明液体,98.2%为水,其余为无机盐、蛋白质、溶菌酶、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等。它具有湿润眼球增加视物清晰度,冲洗异物,免疫防卫等作用,也是人情感流露的需要。眼泪由泪腺分泌。泪腺由细管状腺体和导管组成,形如杏仁,位于眼眶外上方泪腺窝,泪液由腺体产生后由导管排出,进入眼球。泪腺平均每天分泌0.5-0.6ml眼泪,睡眠时不分泌。泪道由泪小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组成。泪小点在上、下睑缘内侧,如针尖大小;眼泪由泪小点进入泪小管(长约10mm)汇入泪囊;泪囊约12mx6mm大,专门贮存和调节泪液;泪囊下方有长12-24mm、直径3~6mm的管道直通鼻腔,即鼻泪管,将泪液排入鼻腔整个泪液系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鼻泪管发育滞后,出生时下端仍有一层黏膜(Hasner瓣),部分或全部遮盖鼻泪管开口,出生月余后自行破裂;鼻泪管下端较为狭窄,且未完全“管道化”,多遗留膜状物特殊解剖生理决定了婴儿泪道最易被代谢产物、脱落上皮、炎症分泌物或鼻中隔偏歪挤压等堵塞。一旦堵塞,眼泪不能通过泪道排入鼻腔,外溢,称“泪道阻塞”;如果泪水潴留在泪囊内,伴发感染,酿成脓液,称“泪囊炎”。
推拿对于泪道堵塞和泪囊炎有很好疗效。
一手卡于小儿头颅,固定面部,另一手小指指腹置于目内眦振按,每振按2~3秒放开,再振按,10次左右;继则按于泪囊区域,上、下推按(并无滑动)5次左右;最后手指涂少许润滑油,沿鼻旁上下擦数次。推拿时小儿多有哭闹,哭闹有利于泪道通畅。推拿时应注意固定面颊,小儿太小不合作,操作时常偏移头部;固定不好易发生意外。推拿力度虽重,但可通过增大指腹面积减小压强,多用小指指腹而非小指端。推拿时,特别是向上(泪小点)振按与推按多有脓液溢出,此为正常现象,推拿后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如经1-3次(每天1次)推拿不能缓解,可转眼科处置。
- 上一篇文章: 1月10日1月13日南皮县人民医院专
- 下一篇文章: 绿秀健康养生1258期走近中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