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苑仙葩林黛玉
林黛玉
别称:颦颦(宝玉:西方有石名黛,可代化眉之墨,林妹妹眉间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甚妙)
林姑娘
潇湘妃子(探春:当日娥皇女英洒泪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那竹子想来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做“潇湘妃子”就完了)
相貌:从宝玉视角: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生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大观园内住所:潇湘馆
大众形象:多愁善感、敏感多疑、孤高刻薄
人物经历:
林黛玉祖籍姑苏,生在扬州,父亲林如海是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小女儿,林如海虽未袭爵,但系前科探花,林家岁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林如海四十膝下只剩黛玉一女,故不重女红,多是教养读书,这是黛玉才情了得的家学渊源。
六岁,母亲贾敏去世,贾母念其无人依傍教育,接到贾府居住,从此与宝玉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顺。
九岁,因父亲病重与贾琏回扬州探亲。
十岁,父亲林如海去世,回到贾府,从此长住贾府。
十二岁,元妃省亲,搬入大观园中,黛玉葬花,宝黛看西厢记、听牡丹亭,是黛玉爱情的启蒙。
十五岁,中秋节与湘云在凹晶馆联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十六岁,通灵宝玉丢失,黛玉既为金玉姻缘的或许可破高兴,又十分担心宝玉。
十七岁,二月十二日,黛玉生日当天宝钗和宝玉成婚,林黛玉泪尽而逝。
林黛玉其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兼具才气与灵气的人物,但是总被误解,许多人提起林黛玉便认为她总是哭哭啼啼、敏感多疑,(鲁迅:林妹妹整天愁眉苦脸、哭哭啼啼、小肚鸡肠,我可受不了啊)不似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在宝黛的爱情中黛玉总是使小性子,宝玉单方面付出比较多。但其实我们细读全书,尤其是曹雪芹亲著的前八十回中黛玉是一个非常立体的形象,虽然性格叛逆,不屑于传统的名利思想,但在为人处世、对待宝玉上自有她的真情在。
绛珠还泪
全书中的确有许多刻画她流泪的场景,仅曹雪芹亲著的前八十回就有二十几处,第一次哭是第三回初进贾府,与贾母初见,忆起去世的母亲,贾母搂着黛玉大哭。第二处就是因为宝黛初见,宝玉因为黛玉没有玉而摔了自己的玉,自己伤心,初见就惹出宝玉的狂病。黛玉之泪多为宝玉、再则为感叹自己身世,每每见到其他姊妹有家人来访就愈加孤寂,伤怀自己既是父母早亡,又无兄弟姊妹扶持,寄人篱下,少不得要看人脸色。
因为误会宝玉把自己做的荷包给了小厮要哭、因为宝玉偶去找了宝钗要哭、因为宝玉同她讲了两句西厢记里的浑话要哭,因为晴雯不给她开门要哭,葬花要哭,便是无端自己坐着,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先时还有人解劝,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常常如的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也都不理论了。只有宝玉常常担心她,因是她多思多虑,才身子虚弱,无端生出许多病来。
我印象最深的是,宝玉挨打那一回,林姑娘肿着两个哭得像桃儿一样的眼睛去看她,别处形容女子眼睛肿的像桃儿一样,总觉不真切,但一看林妹妹天仙之姿、孱弱之貌,眉目含情、泫然欲泣便觉格外真切。
许多人厌恶林妹妹总是哭哭啼啼的,其实只因人设如此啊,黛玉前世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始得延久岁月,后受天地精华修成人形,只因未报灌溉之徳,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黛玉此生,本就是还泪报恩而来,泪尽灯枯,随之寂灭。其实从前世来看,我们也发现,宝玉历来是个会疼人的,今世对各位姊姊妹妹照顾得好,前生是连株花也要灌溉滋润。
宝黛情深
我们常常说宝黛爱情的悲剧之一就是王夫人等对金玉良姻之事的迷信,选择了宝钗,但是木石前盟才是宝黛前世的缘分。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讲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但其实全书涉及大大小小的人物有五百多个,对宝黛爱情的描述并不十分多。前面我们讲宝玉是个细心的人,在宝黛的爱情中,也是宝玉时时哄着黛玉,其中以第二十八回代表,黛玉葬花宝玉来自白: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玩笑?凭我心爱的,胡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先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宝玉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公子情深易见,姑娘情深却少有人理解。
黛玉自有她的深情。宝黛初见那一回,宝玉笑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其实是先黛玉发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黛玉本是要好生将养着的的人,半年也不拿一回针线,但是却常常给宝玉做荷包、打络子,只是一言不合就要铰了罢。更不必说,每次宝玉被贾政叫去问话,要为他担心半天。
第八回,宝黛二人在薛姨妈处吃酒,临走时因下了雪,宝玉嫌小丫头戴斗笠太过粗鲁,生了气,黛玉便站在炕沿上自己帮他戴,黛玉用手轻轻笼住束发冠儿,将笠沿掖在抹额之上,把那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扶起,颤巍巍露于笠外。整理已毕,端详了一会。此处妙就妙在,端详了一会,情深原是由眼神便可流露出来。
更重要的是,宝黛二人在灵魂上的相通,封建王朝下不愿去做仕途经济的学问,袭人、宝钗、湘云都是与宝玉极好的了,还是不懂他,只时时提醒他应酬世务、会会为官做宰的人们。只有“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也是这话黛玉听了,深觉自己不枉引他为知己。贾府中,虽然宝玉受尽宠爱,也还有贾政时时耳提面命,袭人宝钗时时劝解,王夫人虽是当他命根子一样疼,内心还是中意少年考取功名的贾珠,不过是五十岁的年纪只得了这么一个,只好疼着罢了。只有黛玉是和他心意相通。
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仍记挂着黛玉便打发晴雯去看她,告诉一声自己好了(其实并没有,只是怕黛玉担心),后又拿了两条半旧的帕子,黛玉初是不解,思忖一时,方大悟过来,左思右想,深感宝玉领会他的苦意,便提了三首诗,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
文中并未提及两人到底是互相领会了什么,自终我也不知道两条帕子到底是怎么就让黛玉心领神会。文中晴雯也并不知道是何意,这才是有情人心意相通的地方,我猜若是宝玉送两条帕子给宝钗,宝钗也不解何意吧。
人情练达
在黛玉和宝钗的较量中,无论是才情还是相貌,黛玉都是不输的,不过是待人接物上,多数人认为宝钗更为通世故、晓人情,而黛玉则被认为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统观红楼,宝钗、凤姐都是现实主义,宝玉和黛玉是理想主义,妙玉也算得一个,不羁俗务,不过是内心孤高,不愿理会。并不代表黛玉不通这些。
第三回,黛玉初入贾府,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先见贾母,后去拜见两位舅舅,先是大舅舅贾赦处,邢夫人苦留吃了晚饭去,黛玉是如何回答的“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先感激,后表明拒绝原因,最后表明他日再领,望请见谅。还有网友在这里解读为初见贾母之时黛玉已经看出王夫人才是权重之人,故此辞了邢夫人,我觉得解读的有些过了,一方面只在贾母面前寥寥数语不能说明邢夫人与王夫人的荣宠、地位,另一方面黛玉本不是附炎趋势之人,自然不会应此不领邢夫人的情。
后往王夫人处去,历经两次坐次问题,初在外间,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又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后来进了正房,王夫人坐在炕上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三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后来贾母传晚饭,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嫂子们不在这里在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
饭毕,漱口、吃茶等虽然与家中之式不合,便也一一改了。
此时,黛玉初入贾府,才止六岁,不论是言行举止、气度风貌从哪一样来看他是不通世事的呢。我六岁的时候还在玩泥巴呢。
第二十六回,宝玉院子里一个叫佳蕙的丫头给林姑娘送茶叶,可巧老太太给林姑娘送钱正分给本院的丫头,见佳蕙去了便抓了两把给她。佳蕙与红玉说话,红玉因贾芸之事身子不适,佳蕙便说林姑娘生得弱,时常他吃药,你就和他要些来吃。佳蕙不过时宝玉院子里一个不起眼的小丫头,能得了林姑娘散钱,又敢问他要些药来吃。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林黛玉并非是对下人丫头刻薄之人。
香菱学诗,是我们都学过的课文,四十八回香菱住到大观园里,先是请求宝钗教他学诗,被宝钗以“得陇望蜀”拒绝,后请求黛玉,黛玉欣然同意,并且是认真教的,替他择了入门的本子去看,如王维,杜甫,又是细细的讲解。在这个过程中,香菱走火入魔的作诗,与湘云、黛玉、探春探讨,宝钗的表现一直是“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我实在聒噪的受不得了,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
咏絮之才
黛玉的才情自是最不必说的,虽然在诗社中偶有在宝钗之后,不过其诗中所表现的灵气是无可争议的。我不会品诗,就以书中所列个人的评论来讲。黛玉才情初现是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命各姊妹应大观园内之景各题一匾一咏,黛玉本是安心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却因只题一诗,不好违谕,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结果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人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后又帮宝玉作了一首,宝玉元春皆认为是四首之冠。
后来,海棠诗社成立之后,李纨社长,主要评诗,第一次是以海棠为题,以宝钗为佳,(其实个人私心里觉得李纨是因为宝钗的德行比较喜欢宝钗,李纨本身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寡妇的代表,安心守寡,教养孩子,以女子有贤德为高,而宝钗这种虽有才情,但内心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大家闺秀应该深得李纨赏识。)
第二次以菊花为题,有《忆菊》、《问菊》、《访菊》等十二首,潇湘妃子以《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夺魁。在这里贴一首《咏菊》,
无赖诗魔黄晓侵,绕梨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虽然我不会评诗,但固执的觉得林妹妹写得好)
后来还有数次诗社,黛玉与湘云中秋月下联诗以及教香菱学诗的种种都可以反映出来林妹妹的才情是极佳的,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书。
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离开之后,黛玉将她称作“母蝗虫”,连宝钗都说她“颦儿这促狭嘴,用春秋的法子,将世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同时也借刘姥姥之口说出,黛玉的房里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必定是哪位哥儿的书房了,说明黛玉不仅天生灵气,又是书香世家,才华自然了得。
最后是黛玉的判词,第五回里,宝玉进入到太虚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黛玉和宝钗的判词是在一起的。可叹停机德,谁怜咏柳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中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两句是写薛宝钗。停机德的典故是取自《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他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绢,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规劝他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薛宝钗有着合乎封建妇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在前几回,就说明了宝钗进京是为了进宫做准备,因此从小接受的就是封建妇道的教育,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雪谐音薛,金簪雪中埋,最终她还是不得意。
谁怜咏絮才,用的典是我们学过的谢道韫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词,以谢道韫才女之名来代指黛玉,也足以说明黛玉是颇具才情的。与宝钗不同,黛玉从小在家是作男儿养,未进贾府之前读的就是四书。玉带林中挂,前三个字倒过来便谐音林黛玉,有许多红学研究者也因此认为黛玉最后是上吊身亡。以及宝玉即使在婚后仍然对宝玉充满牵挂,最终出家。那画上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两木为林,枯也暗示了黛玉最后死去的结局。
总的来说,黛玉与宝钗同为金陵十二钗之首,是红楼梦里曹雪芹最用心刻画的人物,黛玉的纯真雅致、不屑功名都是曹雪芹自己的特点。用黛玉和宝玉的反叛来表达曹雪芹自身的志趣所在。
第一遍读《红楼梦》是15岁懵懵懂懂,大概看了个故事,第二次是大二上学期,此时已经20岁,黛玉在17岁泪尽而逝,宝玉也是19岁就出家了,此时大概能看懂一些伏笔与暗示,这次为了分享又仔细看了一遍,查了很多资料,此时还是觉得红楼太过精深,处处皆是伏笔,用了许多的对比与暗示每一句都有很多解读,我只是很肤浅地介绍了一下黛玉的生平。不敢说走近,日后还会更多次的去看红楼,相信每一次都会有新的认识。
云南专业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好- 上一篇文章: 新生儿十大问题解救宝宝眼屎多,真
- 下一篇文章: 如何让你的视力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