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进补有道理,补错无效反有害
中医书友会第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冬令进补是我国传统习惯,从清朝中后叶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看似简单的习俗,实际上蕴含着养生的大智慧。为什么进补?怎么进补?都需要我们好好学学。(编辑/闫奇峰)
冬令进补琐谈
作者/巫君玉
冬令进补,在我国已是传统习惯,至少可追溯到清代中后叶。民初清末时期,苏浙民间每到冬至节后,无分老幼均多少要吃点补药,其目的大致有二:
一是冬季为“藏蛰之令”,根据《内经》“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的理论,此期服点补药以增强肾脏的“藏精”作用,使肾气、肾精旺盛,体力增强,提高正气的抗病作用,达到来春不生或少生“温热病”,此即所谓“春不病温”之要求。
二是使幼年者加速生长发育,老龄者延年益寿。此种习惯在北方城市中也或多或少存在,不过是以饮食形式出现,或者药食并用,如北京冬季吃涮羊肉,羊肉就是一味很好的补肾药食。
旧时冬令进补,讲究一点的,要请较有名的中医侯脉察舌后开具体的补药方,再请药店煎炼成膏,称为“膏子药”,此类补药所费较多,煎炼操作也烦,头二三煎,至少要花24小时以上时间,还得加冰糖、大枣、蜂蜜收膏,当然一料药可服用整个冬季,每日早晚各用开水化服二匙,到立春前后才基本服完;一般群众就只能买点补益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归脾丸、十全大补丸之类服用;亦有以祛伤活血药作为补剂服用的,部分妇女甚至用秋后再生的益母草嫩苗与米粉研和后服用,此药作用类似中药茺蔚子,有祛瘀生新之效,服后可感到身暖、耐寒力强,故常为农村妇女所信任;但有些未经医生对症下药的补剂,容易有副作用,多见的是出现鼻衄、甚至烦热失眠。
综观起来,只有开方煎膏的冬令补药能因人而异,针对性强,是符合中医药“辨证论治”要求的,因此效果亦较好。
上述情况,说明了冬令进补是有道理的,也提示了进补要针对体质的特异性,搞一刀切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此类情况现在仍然存在,笔者除见到鼻衄、烦热而外,还见到服用人参后身体发胖而四肢无力的副作用(当地称之为“参胖”),真所谓是“事与愿违”。
究其原因,是因各人禀赋、生活习惯、饮食嗜好和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体质差异之故。在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从生长到衰老,是一种矛盾变化过程,其间为适应生活、社会和争取事业的成功等活动不断消耗心力、体力,也就是体内的阳气或阴精受到损耗,在人体上就出现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或阴阳并虚、气血并虚等耗损情况,此种虚损也可因疾病侵袭引起体内的物质或功能的亏损而来。
各种虚损,在尚未达到发病程度时,就归之为体质问题,如果达到阴阳失去平衡到不能支持正常工作,就明确称之谓“虚证”。此两类情况均是进补的对象,均可用补药来使其康复。但如果所进补药弄错了目标,那就会产生不良结果。
近几年来,为适应社会需求,市场上补药多了,多到近乎泛滥,商品宣传上也不很确切,针对性模糊了,出现了一些副作用。如蜂皇浆,本来是比较平和的有效补剂,但有的同志服用了加有人参的蜂皇浆却出现心烦、口燥的感觉,这是因为这些同志并不是气虚体质,或者是气分有热,有补气作用的人参不适用之故。
顺便提一提,《本草备要》中记载人参“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临床使用中对休克、血压低者确能起到迅速恢复的抢救作用,近代对人参研究中,认为其主要成分“人参皂甙”对血压有双相调节作用,但临床表明人参对末梢血管的收缩作用比较明显,所以才有确定的抗休克作用。因而以人参作补剂使用时,对形体壮实、红面的高血压患者应该慎重。
对进补中其它应该注意的方面尚有:痰湿气虚之体,不宜用滋腻药品,如阿胶、熟地之类;阴虚火旺之体,不宜用辛热燥烈之药,如仙茅、鹿茸之类等等。中医学认为人体阴阳平衡时是最佳状态,不能用反方向补药,阳亢用补阳药、阴盛用滋阴药、是犯“重阳”、“重阴”之弊的。阴阳中的一方太过,就会破坏平衡而引起疾病。因此,进补时,不是特殊情况需要都应该选用平和王道之品,不宜追求烈性药品,以避免出现太过情况。
此外,在进补时要注意脾胃的消化功能,只有在消化吸收功能好时,补药才能为人体所利用而发挥作用,如果消化吸收好,或者有些药物、食物妨碍了这种功能时,最好最贵的补药对人体来说等于是一堆无用的废品,因而对消化吸收功能不良的同志,应以恢复这种功能为第一要义,这也就是进补了。俗谚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好消化”,是有一定道理的。
以上浅谈了冬令进补的依据和应予注意的事项,再概括有针对性的补药、药食于后:
气虚:常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畏寒,头晕尿频和面色淡白无华,舌淡,苔白,脉软弱等。可选用党参、黄芪、人参、白术等;中成药可选用补中益气丸、四君子丸、六君子丸、参芪膏、生脉饮、人参蜂皇浆等,食品中宜增加山药、莲肉、百合等品,或者用黄芪炖瘦肉吃。
血虚:易常见面、唇、指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盗汗,失眠,舌淡,脉细弱等症。可选用当归、熟地、阿胶、白芍等,成药可选用归脾丸、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八珍丸、血宝等;食品中宜增加菠菜、动物肝脏、胡萝卜等,也可用当归、生姜炖羊肉(“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吃,或多吃其它各类瘦肉。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相辅相成的,气能生血,血能养气,对气血俱虚的患者,上述二类症状可掺杂见到,进补时可根据偏颇情况在上述二类药中选用,血虚项例举的成药中,已经或多或少含有补气之品在内了,所以以补气药入补血方中,其方义就在于“气能生血”之理。
阴虚:常有虚火上炎,手足心烦热、口燥咽干,盗汗,遗精,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数等症;可选用生地、白芍、首乌、山萸肉、生山药、玉竹、麦冬、女贞子等;成药选用六味地黄丸、二至丸、龟板胶、大补阴丸、杞菊地黄丸、河车大造丸等;食品中宜增加海参、甲鱼、龟、淡菜、胡萝卜、猪蹄等。
阳虚:多见畏寒、自汗、四肢清冷、腰酸膝软、气喘促、身重、小便清长或大便溏薄、舌淡、脉大无力等症;可选用鹿茸、杞子、川断、狗脊、仙茅、杜仲、巴戟、苁蓉、冬虫夏草等;成药可选用桂附地黄丸、全鹿丸、参鹿补胶、鹿角胶、人参鹿茸丸等;食品宜增加羊肉、狗肉、牛骨髓、韭菜、核桃肉等。
在此再介绍一张抗衰老补方,名“首乌延寿丹”,方剂始于清初的董其昌,曾受到历史名医陆九芝,近代的秦伯未先生等推崇,药味较稳妥,对老年人稍劳即感疲乏,易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筋骨不舒,易烦,便秘等症有治疗效果;对血压波动、手指麻木等中风先兆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对肥湿之体、痰多、便溏的人不甚相宜,应用时应酌情增减药味。
方剂如下:制何首乌克,豨莶草、菟丝子各克,杜仲、牛膝、女贞子各克,忍冬花、生地各克,桑葚子膏、金樱子膏、旱莲草膏、黑芝麻膏各克。以上可研和做成丸药服,每日早晚各服10~15克。
对已经服用补药的同志,尚需注意二点:
一是要少吃或不吃生冷、过腻的食品,以防影响脾胃功能,妨碍消化吸收;二是在不慎而外感发热或腹泻之时,要停止进补,以防补药敛邪,影响新发病的治愈。并且此期服补也是无效的,应在新病愈后再服。在进补的同时,还希望不要停止日常锻炼,须知抗衰老也好,增强体质也好,均不是仅凭进补能达到的。“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是古语名谚,是有科学性的,并要避免情绪激动,不心为形役,也是长寿之法;神、形修养与进补并举,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灵兰中医启蒙群
与三千多人一起学中医,由专业中医师带领你走进《名医类案》,每周一个有趣医案,听故事,明医理。加入“灵兰-中医启蒙学习群”,请直接联系您的灵兰客服。尚未添加灵兰客服者,请添加灵铛(扫码下图
- 上一篇文章: 六十花甲流年的五行能量彩图附名人案例
- 下一篇文章: 分享一篇ldquo彻底批判三元玄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