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料丨毛主席与中医相伴的最后时光
小时候,我们说毛主席是人们的大救星,在天安门上指引我们向前进。读了一点书,听说了一些“秘史”,我们心中的毛主席似乎不那么光芒万丈了。到了现在,随着对毛主席的了解越深,我们越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的伟大。在毛主席逝世4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回顾这位热爱中国,推崇中医的领袖的辉煌一生,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里,曾被他评为“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之首的中国中医,陪伴他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西子湖畔的体检将时间拨回年,毛主席此时因为罹患老年性白内障,双目已经接近失明,严重影响了国家大事的处理。如何为毛泽东安全稳妥地治疗眼疾,成为党中央一件高度机密的大事。经中央政治局研究,决定召开为毛泽东手术治疗白内障的专业讨论会,与会人员包括了皮肤科、耳鼻喉科、神经科、心脏科、呼吸科、眼科的十余位中西医专家。年2月,鉴于病情日渐加重,毛泽东终于批准医疗专家对他的身体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中央组织了一支包括多位著名专家在内的检查小组赶赴杭州;在西子湖畔,专家小组检查出主席除了老年性白内障,还身患肺心病、冠心病等疾病,病情十分危重。据小组成员,中西医眼科专家,国医大师唐由之教授回忆,当时的主席满脸慢性病容,一头灰白的蓬乱头发,穿着一件补过的旧睡衣,与人们所熟知的那位红光满面、神采奕奕的慈祥老人相比,反差很大,让人看了十分难受。确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专家小组回到北京后,周恩来总理抱病来到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听取专家们汇报主席的病情。经过著名专家们的反复讨论、分析,确定了几个治疗方案。在会上,唐由之教授看到了江青。唐教授回忆:“总理问西医:有多大把握?医院副院长张晓楼说他有85%的把握;又问我有多大把握,我说我们也有85%。实际上不止,是留有余地的。”此时,坐在邓小平、叶剑英、周恩来后面的江青正拿着一个盘子在吃夜宵。“只有她一个人在吃,我觉得她不认真。我回答85%的时候,她鼻子里边哼边冷笑:你们也有85%”。听到江青的质问,唐教授坐不下去了,尴尬地站在那里。周总理立即解围,并摆手让他坐下:“唐大夫的情况我知道,他在福建、广西做了这类手术不少,反映还不错的。”唐由之教授提交的是白内障针拨术治疗方案,他考虑到当时西医摘除白内障手术切口大,咳嗽可能会造成手术意外,导致切口破裂、角膜裂开,房水、虹膜、玻璃体外溢等,非常危险;而白内障针拨术是我国当时中医眼科的较成熟技术,只需几分钟、切口小、不需要缝合、技术成熟、更适合毛主席这样年老体弱的患者,同时又因手术的时间短,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而且术后视力恢复好。中西医结合的白内障针拨术,与西医的白内障摘除术,将在进行实地比较,分别对病例进行成功手术作出治疗效果总结以后,再报周恩来总理,由他选定其中一种适合毛泽东的手术方案。年初,医疗组专家开始为毛主席白内障手术做准备,他们把中央直属招待所——华北招待所的两间小会议室辟成临时病室,为40名高龄白内障患者分别进行白内障摘除术和中医白内障针拨手术。这4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由西医做白内障摘除术,另一组由唐由之教授进行白内障针拨术。40名白内障患者手术成功后,记录两种手术效果的总结报告都呈送到周恩来总理面前。周总理经慎重对比和咨询后,最终批准以中西医结合的白内障针拨术来治疗困扰毛泽东多年的白内障。中央在经过了半年多的准备后,正式决定由唐由之教授主刀为毛泽东做白内障手术。唐诗一首劝主席唐教授没有想到,虽然毛主席因为白内障已经有一年多时间看不到东西了,但是要想最终说服他接受手术并不简单。“他不太愿意,有人告诉过我,主席对医生的讲话,十句话只相信三句。我想主席这个人很健魄、很自强,他宁愿动员自己身体里的抵抗力来克服病痛;第二,主席清楚,医生对他肯定无微不至地照顾,就是三分病也要说它个五六分、七八分病,怕他不重视,猜到了我们的心态。”唐教授回忆说,“最重要的是,他不想因为治病影响工作,他眼睛看不见,也照常工作。他已经看不见一年多了,周总理曾经把自己的老花镜送给他。后来别人拿来放大镜,后来放大镜越来越大,用很大的放大镜主席也看不见。”在劝说主席接受手术的过程中,唐教授除了积极与主席沟通,向他介绍白内障发病原理、治疗思路,打消主席的顾虑之外,还独辟蹊径,向主席念了一首唐诗。唐教授所采用的白内障针拨术是根据古代中医眼科金针开内障手法(金针拔障术)改进创新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内障手术方法,金针拔障术最早见于我国唐代文献记载,在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的作品中均有体现。唐教授选择的就是白居易的一首七律:“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贮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用唐诗来沟通古今,说明渊源,这大概是国学和中医的底子带给唐由之教授的独特办法,主席听了,自然懂得诗中之意。在耐心听取了唐教授关于中西医结合的白内障针拨术的疗效解说之后,主席便不再拒绝手术治疗。手术时间:年7月23日年7月13日开始,唐教授带着医疗小组对即将接受眼科手术的毛主席开展了为期10天的术前准备。此时,医疗小组把中南海毛主席的一间书房腾出来辟为临时手术室。唐教授亲自从苏州和上海订制的全套手术器械、医疗设备,已经在这间临时手术室安置妥当。万事俱备,只等毛主席的“一声号令”了。可毛主席虽然每天都接受唐教授的术前准备——冲洗泪囊,每三天一次结膜囊培养、滴眼药水等,但丝毫没有要做手术的表示。一晃到了7月23日,这是10天术前准备的最后一天。整个白天,医疗小组全体人员严阵以待,却没有接到任何指令。将近晚上10时,屋里还是静静的,不知是谁在提议:“唐大夫,主席跟你比较熟,要不你进去问问主席吧。”“对,对。”大家不约而同地附和起来。唐教授清楚地知道,一迈进毛主席的房间,无论得到的是“做”还是“不做”的回话,接下来都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做——自己将真的在一位世界性的伟人眼睛上开刀;不做——将辜负重病中的周总理和人民的重托。但是,凡事总得有人去担当。唐教授平静了一下心情,站起身来,轻轻走进毛主席的房间。这时,没有昼夜作息规律的毛主席侧卧在床上,人却醒着。听见唐教授走近的脚步声,他侧过头来。唐教授开门见山地问:“主席,今天是术前准备的第10天了,您看,做不做眼睛的手术啊?”毛主席反问了他一句:“你都准备好了?”当得知唐教授准备好了,毛主席又问了一句:“没有问题?”唐教授说:“有,昨天我给您冲洗泪道的时候,您头在沙发上动了一下,我知道有一些疼,因为麻醉没有弄好。”毛主席爽朗地哈哈一笑,一挥手说:“做!”临时手术室里安静极了,大家都在悄无声息地忙碌着。突然间,“咣!”的一声,把大家吓得全都定了格。定神一看,是冲洗眼睛的小水壶掉在地上碎了。只见吴旭东连忙蹲下身,正在手忙脚乱地收拾着。吴旭东是心血管病专家,在这次手术中负责毛主席术中的心脏监护工作,因为他没有经历过眼科手术,听到毛主席说要做时,他一时紧张得手直哆嗦,连冲洗壶都拿不住给碰掉了。唐教授环顾四下,面带笑意地向大家示意说:“不要慌,各就各位,对手术要用的所有东西再检查一遍。”唐教授在回忆时坦陈,那个时候大家都紧张,不是吴旭东一人,他自己的心跳也加快到一分钟跳,他便对自己说“我首先不能紧张”,慢慢就平静下来了。时钟已过22点,唐教授和张玉凤共同搀扶着毛主席从卧室向临时手术室走去。接到通知赶来的周总理、邓小平等都在窗外看着这一切。毛主席走到半路时问唐教授:“音乐准备好了吗?”唐教授回答:“哎呀!这个我没有想到。”毛主席随即叫张玉凤去拿岳飞的《满江红》的弹词。毛主席平时最喜欢岳飞的这首作品,它语调激昂,充满了爱国英雄的悲壮情怀和大丈夫视死如归的气概。乐曲在书房里轻轻回响起来的时候,吴旭东医生给主席安放好心电监护仪探头;高培质医生开始做手术区域的局部消毒,偏偏这时,她发现自己的手不受控制地抖了起来,消毒棉球也跟着在手持的钳子上微微抖动着。“哎呀,怎么这么慌呀?别怕,别怕!手啊,你可别紧张!”她一边暗自责怪自己,一边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稳住手腕,终于稳稳地完成了局部消毒。接着,她给主席戴上了无菌帽。这是唐教授预先的设计,为了防止无菌巾盖在脸上引发呼吸不畅,他稍作了一些改变,用无菌帽代替了头部的无菌巾。“哈哈!这下子我成什么了?是不是像个老和尚啊?”靠在手术椅上,主席没有丝毫的紧张,反倒用调侃的笑语跟医生护士们开起了玩笑。“不像,不像!这个是消毒帽子。”高培质一板一眼地回答着主席的笑语,心里的紧张程度也随之减缓下来。音乐声在手术室回荡着,唐教授一边手术一边对毛主席说:“我给您用点生理盐水,可能盐水流到嘴里,有一点咸的,都是消过毒的,没有问题。”毛主席这时很配合,一声不吭也不动。其实这时,唐教授不仅球后麻醉已做完,而且已经拿起手术刀,开始做左眼手术了。很快,手术按预想的那样顺利完成!唐教授将纱布放在毛主席的眼睛上,说:“主席,手术已经好了。”毛主席有些意外:“已经好了?我还当没有开始做呢。”“做好了,挺顺利,挺好的。”唐教授又向主席报告了一次。将近24日零点,手术顺利完成,心电监护仪显示:手术过程中,毛主席的心跳依然如故,始终未发生变化。唐由之教授暗想:主席真是位伟人呀!他的眼睛正在进行手术,竟然可以心静如水,胜似闲庭信步。手术顺利完成后,唐教授看见周总理、邓小平都在等候,就前去向他们汇报。周总理说:“我都已经看见了,你不要汇报了,我看你很沉着,挺好。”周总理接着问道:“今天晚上谁值班?”唐教授说:“我值班。”周总理说:“很好,你睡在哪里?”答:“我睡在门口走廊,有个长沙发。”周总理叮咛说:“那好,要注意防止感染和出血。”唐由之教授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他亲耳听到的敬爱的周总理生前给他的最后声音。他怎么能想到,此后仅仅半年,总理将在重病中沉沉地离去……尾声:换药与合影手术后第二天,即7月25日凌晨,唐教授要给毛主席换药。通过这一段时间对毛主席生活和工作习惯的观察和了解,唐教授知道,毛主席一旦发现自己能看清东西了,肯定不会再让包上纱布。他回忆说:“我当时跟主席说要3天后才能拿掉纱布,结果他是这样算的——头天晚上11时做的手术,过了12时就是第二天了,再过一天就可以拆掉了。实际上只是过了不到两天,给他换药,他发现左眼能看东西了,就再也不肯包上了,这样很容易引起感染。”于是,他事先叮嘱其他医护人员,千万不要给毛主席拿+11度的镜片试看。尽管事先有所准备,但还是没预料到毛主席的反应是那样激烈。唐教授回忆说:“我给他打开纱布换药,点好药后,问他,‘主席您看见了吗?’大概是隔1米左右,我伸出手指试着让他看并问是几个,他说都看见了。我转过身拿纱布,这时有人还是拿出+11度的镜片给他试看了,毛主席看得太清楚了,因此当我准备给他把眼睛再包起来时,他不同意了,说:‘我已经好了。’我说:‘没有好,主席,你的切口还没有长好呢,还要包起来。’他说:‘我都好了,看得清清楚楚,眼睛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我接着又说‘不行啊,等切口愈合后才可以和外界的空气接触,否则眼睛容易感染啊。’主席仍不同意包,我一定要包,最后主席做了一个他特有的动作,把两手放在胸前打圈,然后向外一甩。这个主席特有的习惯动作,意思是请你们走开。”看见毛主席抬起手向外一挥这一动作,大家都愣住了,面面相觑,不敢出声。停顿了数秒钟后,他们一个跟着一个静悄悄地退出。可是,唐教授却站在原地没动。张玉凤看到毛主席的神情,知道此时他已经不太耐烦,也不愿再听任何人的劝说了,就急切地望着唐教授,用眼神示意:你还是暂时按照主席的意思行事,赶快离开吧!唐教授领会了张玉凤的眼神,可是却没有接受她善意的提示。见“不知趣”的唐教授还直立原地一动也不动,张玉凤为他捏一把汗。毛主席抬起头,用轻微充血的眼睛看着眼前执拗的唐教授,大为不解:“你怎么还不走?”唐教授如实说道:“主席,我不能走,您的眼睛还没包上。”听到这位倔强的医生这么说,毛主席更不耐烦。刚才打开纱布后,多年失明带来的困苦瞬间消失,他高兴还来不及,怎么肯马上让纱布把光明遮住?“你非要包上我的眼睛才走(不可)吗?”毛主席说话的语气已经近乎质问了。唐教授直言不讳:“主席,平时您是领袖,我们都应该听您的。可是,今天我是医生,您是病人,您得听我的。”两人争执了好长时间,最后采取折中的办法,唐教授让毛主席戴上了一副特制的眼镜。这是唐教授请人用塑料做的一个周边有网眼状小孔的眼镜,而且能扣在眼周边脸上,“中间有一块+11度的镜片,罩在他的左眼上,这样左眼既能看得见,手又碰不着,东西还不会掉进去”。可是,毛主席的眼睛一能看见东西,他就马上投入工作。唐教授担心出现意外,坐在房门口足足等了4个多小时。不一会儿,“张玉凤出来了,说主席的左眼很不舒服。我跑进去一检查,幸好塑料眼罩还在,没那么快感染。我用眼药水给冲洗了一下以后,赶紧再用消毒纱布给他包上。主席沉默了很久后,说:‘你胜利了!’我说:‘主席您也胜利了!’主席说:‘我怎么胜利了?’我说:‘因为我这个手术是按照您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方针才研究出来的呀!’‘哦!’他很高兴,这回他老人家老实了,听我的话愿意包足3天。”年11月初,毛泽东眼科医疗小组顺利完成特殊使命,离开中南海。临行前,医疗小组全体成员与主席合影留念,合影后,主席还邀请唐教授明年来为自己做右眼手术。随后,唐教授被派往朝鲜为金日成主席治疗眼睛。这期间,左眼刚刚恢复视力的毛主席开始连续接见外宾。之后,唐教授曾经回到中南海为毛主席检查眼睛,毛主席再次跟唐教授相约,在合适的时候让唐教授再来给自己做右眼手术。令唐教授遗憾的是,他没有机会使毛主席双眼都重见光明了——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主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唐由之国医大师中医眼科学家中医院名誉院长唐由之,男,年7月1日出生,浙江省杭州市人,汉族,中医眼科学家。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继承和发扬中医眼科金针拨障术和睫状体平部的手术切口研究方面成就突出,发明了白内障针拨套出术,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医大师。唐教授是杭州走出来的国医大师,他与毛主席的初次见面,也在杭州,杭州留存着太多太多有关中医的记忆。在转型成为“互联网之城”后,杭州的中医文化也随着“互联网+中医药”平台,得到全新的发展;并将借着G20峰会召开的契机,走向世界,实现中医的全球化。↓↓↓点击阅读原文,通过互联网接受国医大师工作室成员的诊疗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较好北京什么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出名
- 上一篇文章: 0823,泪道病患者福利来了
- 下一篇文章: 太有用山西人看病该找哪些医院,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