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鼻肿瘤病和流产沙门氏菌病的症状及治疗方
一、症状:
由于该病的潜伏期长达数月甚至数年,表现出临床症状的多数是1岁以上的青年羊及成年羊;病羊通过其分泌物,感染其他羊。病羊初期从鼻孔流出少量稀薄的浆液性鼻液,随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持续性的鼻漏;肿瘤还侵及眼窝,挤压眼球使其突出,可导致视力减退和丧失;病羊食欲减退、消瘦,易继发细菌感染而死亡。
二、防治方法
大量研究指出,对羊传染性鼻肿瘤,目前没有找到有效的疫苗。引种过程中注意监控,做好进出口检疫是预防该病的重要原则。有人尝试通过外科手术摘除增生物,且摘除后不易复发,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在大规模养殖场并不适用,最有效的措施是净化,通过扑杀病羊的方法来消灭该病,同时改善养殖环境。
羊传染性鼻肿瘤呈世界性流行,虽然其发病率并不高,但是病死率达%,提醒广大养羊户要加强对该病的防控工作。
羊流产沙门氏菌病是由羊流产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子宫炎和流产为特征。
一、病原
沙门氏菌是肠杆菌科的一个属,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在水、土壤和粪便中能存活几个月、但不耐热。一般消毒药物均能迅速将其杀死。
二、流行特点
本病可发生在所有品种的母羊,年龄轻者发病率较高,多见在怀孕的最后两个月无季节性,主要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交配传播。冷、拥挤和长途运输等不良因素可促进该病的发生。
三、临床症状
病羊体温高至40℃~41℃,有腹泻症状。病羊产下的活羔表现衰弱。常1~7天死亡。病母羊也可在流产后或无流产的情况下死亡。羊群暴发1次,可持续10~15天,流产率和病死亡率均很高。
四、病理变化
流产的母羊主要表现子宫炎和胎衣泄流,并伴有胃肠炎、等变化。流产、死亡的胎儿或生后1周内死亡的羔羊,呈败血病变化。
五、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症状和剖检变化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取病母羊的粪便、阴道分泌物、血液和胎儿组织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六、治疗
对病羊隔离治疗,流产胎儿、胎衣及污染物进行销毁,污染场地全面消毒处理。对可能受威胁的羊群,注射相应菌苗预防。病初用抗血清较为有效。如何用药物治疗,应首选氯霉素,其次是新霉素、土霉素和呋喃唑酮等。一次治疗不应超过5天,每次最好选用一种抗菌药物,如无效立即改用其他药物。在抗菌消炎的同时,还应进行对症治疗。
1、氯霉素:羔羊每日30~50㎎/㎏体重,分3产供销内服;成羊10~30㎎/㎏体重,肌内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
2、硫酸新霉素:5~10㎎/㎏体重,内服,1日2次。
3、呋喃唑酮(痢特灵):5~10㎎/㎏体重,内服,1日2~3次。(文章来源:中国养羊网)
南宁治疗白癜风医院白癜风专家- 上一篇文章: 观赏鱼鱼鲺病症状及治疗方法介绍
- 下一篇文章: 2015年湖南省军队院校和国防生招生军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