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言生读了这四个故事,就懂了律宗精华
中国佛教的律宗,是由于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佛陀在世时,为约束僧众,制订了各种戒律。佛陀入灭时,弟子问他要跟随何人继续学习,佛陀说:“以戒为师。”
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题写的这四个字,就早已勒碑树立在终南山律宗祖庭净业寺里。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个部分,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律宗思想的全部内容。那么,戒法、戒体、戒行、戒相的精髓要义到底在哪里?读了这四个故事,就懂了律宗精华!
1.戒法。佛门居士:一酒破五戒
戒法是佛陀针对僧众日常生活所制定出的具体戒律条文,是佛陀戒律的全部。佛陀制定戒法,其主要目的在于明确僧人日常的行为规范,即哪些事情是严格禁止去做的,如比丘有条戒,比丘尼要遵守条戒。
并且,不论是在家还是出家人,都要遵守最基本的五条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萨婆多论》记载,在迦叶佛时期,有一个在家修行人,方方面面都修得很好,就是断不了酒。有一次,他实在克制不住,取来了酒痛饮了起来。这是犯了不饮酒戒,结果这一犯戒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他喝酒喝得正高兴,忽然听到一只鹅嘎嘎地叫着路过自己居住的院子的门口,就把它偷了进来,这是犯了不偷盗戒。他把这只鹅偷过来之后,立即宰杀了,当做下酒菜,这是犯了不杀生戒。
正当他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邻家姑娘找了过来,他连忙把菜藏了起来。姑娘问他有没有看到鹅,他连连摆手说“没有,没有”,这是犯了不妄语戒。
这位修行人平常修养很高,有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定力。但这时早已醉眼婆娑,酒壮色胆,他看到邻家姑娘美若天仙,色心炽起,就把她给强暴了,这又是犯了不邪淫戒了!
这个故事的要点,正如《萨婆多论》一书(解释《十诵律》的专著)中所说,“以酒乱故,一时能破四戒”。饮酒本来不属于性戒,属于遮戒。
单就饮酒本身来说,并没有体性上的罪恶,但是饮酒之后,容易遮蔽智慧本性,导致酒后迷狂,犯下各种罪业。故事中的修行人,由于犯了一条“遮戒”,以至于将四条根本的“性戒”全都破了。
2.戒体。罗什大师:火中生莲花
戒体,是修行者受戒后在心中所生起的防非止恶的功能。明代汪廷讷《狮吼记·住锡》写道:“常将戒体熏,看我袈裟不动,蒲团安稳。”戒体一旦形成,就能长期地保护着受戒者的身心。
南朝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十四的《鸠摩罗什传》,梁慧皎撰《高僧传》卷二的《晋长安鸠摩罗什》都记载了罗什破戒的故事。
后秦弘始三年(公元),姚兴率领大军灭了后凉,亲自迎鸠摩罗什大师来到长安,拜他为国师。在皇帝的支持下,罗什组织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事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就和声望。
但是姚兴却想从世俗的角度出发,将罗什视为奇才“圣种”,唯恐他断后,希望罗什大师能留下子嗣,他对大师说:“大师才学超众,天下无双,如果不留下后代,岂不是太可惜了!”
于是就赠给大师十个美女,来“传种接代”,强迫大师接受,并给罗什单独安排了住处。(《高僧传》卷二:“姚主常谓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种无嗣。’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自尔以来,不住僧坊,别立廨舍,供给丰盈。”)
罗什要想继续得到皇帝对译经事业的支持,就不能违逆皇帝的旨意,只好接受了这个现实。这件事情传开后,在僧人中引起了极其强烈的反响,有些僧人也纷纷仿效,想学大师的样子,也聚妻生子,一时间寺风不正,乱象丛生。
《晋书·艺术传》记载:“众僧多效之,什乃聚针盈钵,引诸僧谓之曰:‘能见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因举匕进针,与常食不别。诸僧愧服,乃止。”
为了纠正众僧的行为,罗什在一只钵里盛满了水,装满了细针,把它放到僧人们的面前,用饭匕舀着针,一口一口地吃下去,和平常吃素的时候没有任何区别。
吞完了这一钵的针后,罗什对僧人们说:“我接受皇上赐给的美女,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但是我虽然接受了,仍然有化解这件事的功力。你们如果谁想跟我一样娶妻成家,那么就吞下这一钵针。如果你们没有这个功夫,这种事就别再想了!”
众人心想,不要说吞下一钵针,吞下去一根针还不当下一命呜乎了!这才纷纷取消了找女人的念头。
罗什虽然用神奇的方术制止了寺僧的非份之想,但自己毕竟与十个美女生活在一起,戒行上有污,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如此,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深自愧责的,他的戒体仍然存在,仍然时时保护着他,促使他时时对自己的行为反省。他在讲学时,经常在开讲之前,就自我批评说:“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
唉,我罗什在行为上跟俗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已经毁损了戒行,就像沾上了臭泥巴,我对这件事也是追悔莫及啊!但是请大家只去采莲花,不要带回去臭泥!这莲花,就是我讲解、翻译的佛学的精义;这臭泥,就是我已经被玷污的戒行!
鸠摩罗什大师虽然被逼娶妻,但他的戒体坚固,仍然是清洁和高尚的。圆寂之后,焚化出了舌舍利,充分地说明他所翻译的佛经契合佛陀的本意,绝对可靠无误。
《维摩诘经》说:“火中生莲花,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罗什大师,就是这样的一朵绽放在红尘欲火中的圣洁的莲花。
3.戒行。草缚比丘:舍命持戒律
“戒行”,是对佛陀所制戒法的持守与奉行,也就是奉持戒律的实践。戒行是受持者形成戒体以后而在身、口、意三方面表现出来合乎戒律的行为、语言。
《西游记》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观音菩萨问红孩儿:“你可受吾戒行么?”红孩儿点头滴泪道:“若饶性命,愿受戒行。”
红孩儿顽劣作恶,被菩萨收服,观音菩萨问他是否愿受戒行,就是要他皈依佛门,弃恶从善,按照佛门戒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卷六中记载,佛陀在世的时代,有一群比住在跋蹉国。当他们游方度化时,遇到了一群邪恶的盗贼。这些邪恶的盗贼想找他们的麻烦,私下议论说要把这些比丘全部杀光。
盗贼中有一个人住在寺院不远的地方,去过寺院,对比丘的戒律稍有所知,向他的同伙们建议说:“我们用不着亲手杀死这些比丘,只要用根没拔起的茅草把他们捆住,他们就会动弹不得,最后自然就被渴死、饿死了!”
盗贼们听了,就用茅草把比丘们捆起来,将他们丢弃在荒郊野外。被青草捆住的和尚们,遭受着日光暴晒、蚊虫叮咬种种痛苦,却没有一个挣断青草。
第二天黎明,国王带着大队人马出来打猎,经过这里,看见这群和尚,心中疑惑,就命令身边的随从下马察看。臣子打探后很快回报国王,说:“他们全身赤裸,原来是一群僧人。他们一定是遇到了强盗,被剥去了衣服。”
国王听了觉得很奇怪,心想:“他们身体壮健无病,手上捆着的只是青草,要想挣脱不费吹灰之力,然而他们却像待宰的羊羔一样,一动也不动,这到底是为什么?”
于是国王亲自下马来到僧众之间询问,众人回答说:“纤细的青草非常脆弱,很容易挣断。但我们是被心中的金刚戒律所约束,才不会去挣断它。
佛陀为出家人制订的戒律中说,如果比丘破坏还活着的花草树木,就会得波逸提迦罪。挣断有生命的青草无异于杀生。我们严格遵照这一戒律,所以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会去挣断它!挣断手上的青草易,挣断心中的戒律难啊!”
国王听了,十分钦佩,亲自为他们解开青草,赞叹道:“好一群令人尊敬的法师!为了遵守戒律,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行啊!”国王在感动之余,供养给每位出家人三种衣服。
草缚比丘严持戒律,不惜为戒律舍弃生命,成了佛门持守戒律的光辉范本。《涅槃经》卷二十六赞叹说:“宁舍身命,不毁禁戒,如草系比丘。”
4.戒相。末利夫人:破戒显慈悲
戒相,根据道宣祖师的说法,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戒律条文的总称;二是指受戒的人在持戒后出现的庄严相貌。
《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说:“受持禁戒为性,剃发染衣为相”。后一种意义的戒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集体戒相,是僧人在社会中持戒修行的整体形象。
狭义上指个体戒相,是佛教徒个人由持戒所呈现出来的功德相,律宗四科所言的“戒相”,主要指这种个体戒相,“持戒比丘相庄严”就是对这种戒相的美好赞叹。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记载了波斯匿王的一则故事。波斯匿王有个妃子,人称末利夫人。
她皈依佛教,是一位虔诚的佛弟子,并且严格地受持了五戒。由于她精进修行,深受国王的敬重,但是她不因此恃宠而骄,仍温和慈柔地对待下人。
波斯匿王有一次去野外游戏打猎,忘记带厨子随行,在深山中感到饥饿,就急急返回宫中,让厨师端上饮食。宫中的大厨叫做修迦罗。
修迦罗说:“大王事先没有吩咐下来,现在还没有饭食,我马上就做好。”国王当时十分饥饿,听了这话很生气,不假思索就下令侍臣将大厨斩首。
大臣们接受了命令,一起商议说:“全国只有这么一个优秀的大厨,如果今天把他杀了,就再也没有能够让国王满意的大厨了。”
这时末利夫人听到这件事,立即准备了好酒好肉,沐浴更衣,涂着香料,打扮得光鲜亮丽,带领伎乐舞女,来到宫内。国王看到皇后打扮得如此美貌,还带着伎乐舞女,美酒佳肴,刚才的无明火一下子就消失得干干净净。
因为平时末利夫人平时受持五戒,滴酒不沾,打扮上也一直很朴素,赐给她的珠宝都被拿去救济穷人去了。
今天是夫人持八关斋戒的日子,她却身上缀满了香花璎珞,甚至破了戒律带着酒肉前来,和自己一起纵情娱乐,这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啦。国王开心之极,与夫人饮酒吃肉,一起观赏歌舞,欢娱嬉戏。
末利夫人看到国王的怒意消失,就让侍从假传国王的命令,对守候在外面的大臣们说:“不必再杀厨师了”。大家正求之不得,就照旨行事。
第二天早晨,国王若有所思,闷闷不乐。夫人问国王为什么忧愁不乐,在担心什么呢?国王说:“我因为昨天饥饿难耐,一气之下杀了修迦罗,现在想来再也没有那么棒的大厨了,所以后悔莫及啊。”
夫人笑着答道:“您不要发愁,这个人还在啊。”让侍从召来大厨,国王顿时十分欢喜,忧愁一扫而光,这时才终于体会到夫人举动的深意,原来她是为了救人一命,才不惜去“破戒”。
在这个表相的后面,竟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心肠!想到这里,不由得对她愈发的敬重。
末利夫人陪国王饮酒、穿华丽的衣服,从戒相上来看,是犯了不饮酒等戒,呈现出轻佻的相状。
可她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单纯地为了挽救厨师一命,而不是为了贪图个人享乐,所以她的她的心是清净慈悲的,她的戒体是清净无染的。
戒法是佛陀制定的戒律;戒体是受戒时在心理上构成的防非止恶的功能;戒行是戒律的持守实践;戒相是各种戒律条文和和持戒者在外表形象上表现出来的相状。它们共同构成了律宗思想的全部内容。
律宗思想有着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正如《大智度论》所说:
戒是良药,让身患重病、奄奄一息的人,起死回生;戒是守护,让心怀畏惧、绝望至极的人,远离恐怖;戒是明灯,让长夜漫漫、暗无天日的人,找到光明;戒是桥梁,让三恶道中,轮回不已的人,超凡入圣;戒是大船,让死亡海里,漂溺沉沦的人,直达彼岸!
让我们一起,找到这良药、守护、明灯、桥梁和大船,在欲海波翻惊涛骇浪的阎浮提世界里,用戒律保护好我们的法身慧命,学戒、重戒、持戒、弘戒,做一个幸福的修行人吧!祝贺律宗祖庭净业寺本如法师荣升方丈!
★★★传播佛禅大智慧★★★
★★★分享佛禅正能量★★★
☆☆.感谢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说明书百癣夏塔热片痘痘
- 上一篇文章: 泪道病眼球旁的quot定时炸弹
- 下一篇文章: 家禽常见细菌病的八大症状分析及高效治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