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学中医,治疗儿科四种常见病
一.小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又称脑功能轻度失调,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性的一类疾病,发病率约为5%左右。本病中医无此病名,类似于“瘈疭”之症。(一)病因
心脾两虚,心神失养;或多因肾阴亏虚,精血不足,脑髓不充,阳虚躁动;发育迟缓,阴阳失调,脾虚肝旺,神志失聪所致。或因产前、产中或产后的轻度脑损害而起。亦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二)症状
多动而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做精细动作困难冲动任性,行为无目的,易于冲动等临床表现。(三)治疗方药
1.益脑口服液
鹿角粉(冲服)6克,益智仁6克,制首乌15克,枸杞子9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15克,石菖蒲9克,郁金10克,丹参15克等
浓缩液。上药除鹿角粉外。余药加水6~8倍量煎煮三次,每次煮沸2小时,过滤,合并,浓缩成口服液,每毫升含生药1克。加2%苯甲酸防腐。贮瓶备用。
口服。每次服25毫升,冲鹿角粉2克,每日服3次,2个月为1疗程。
补肾精、养心血、镇静开窍。
小儿多动症。
*引自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刘先福方。治疗30例,显效4例,有效18例,无效8例。疗程为2~4个月。本方有一定的收涩作用,外感发热时勿服。
2.潜镇制动散
生牡蛎15克,珍珠母15克,女贞子15克,白芍药10克,枸杞子10克,夜交藤10克。
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口服。每次服6~9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冲服。半个月为1疗程。
平肝潜镇、养肾健脾。
小儿多动症、挤眼、眨眼、耸肩、摇头、手足多动等。
若见阴血不足,头目眩晕,面色苍白,舌红而干者,加熟地黄10克。脾虚唇淡,舌胖嫩者,加茯苓15克,白术6克;心血不足,精神不振,睡眠多梦者,加炒枣仁15克。
*引自《名医治验良方》滕宣光方。屡用效佳。
3.制动口服液
半夏15克,代赭石50克,钩藤30克,白芍药25克,胆南星15克,云茯苓20克,香附15克,青皮15克,竹茹15克,陈皮20克。
浓缩液。上药加水煎煮三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口服液。每毫升内含生药2克。贮瓶备用。
口服。每次服10~20毫升,每日服2次。
镇肝熄风、清痰降火。
功能性震颤综合征(自动症)。症见头不自主地摇摆,或肢体或局部肌肉抽动。
*引自《名医治验良方》张洪恩方。用本方治疗多例均收到满意效果。本症属肝气郁滞,化火伤津,炼液为痰,痰气相搏,上扰于脑所致,本方具有镇肝熄风,清痰降火之功,故用之多效。
二、小儿夜啼
夜啼是指新生儿和婴儿,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故曰夜啼。多见于6个月以内之婴幼儿,是婴幼儿常见病症之一。
(一)病因
多因脾寒、心热、伤食、惊恐或心肾亏虚所致。脾寒者,常因孕妇素体虚寒,胎儿出生后禀赋不足;或因其母食贪凉,好饮生冷;或护理小儿失慎,腹部中寒、寒冷凝滞、气机不利。夜属阴,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腹中有寒,故入夜腹中作痛而啼。心热者,常因孕妇脾气躁急,或平素恣食香燥炙煿之物,火伏热邪,内踞心经,胎儿在母腹中感受已偏,出生后又吮母乳,内有蕴热,心火上炎,积热上扰,则心神不安;心生火属阳,故夜见烦躁啼哭。惊恐者,心主惊,心藏神,小儿心气怯弱,智慧未充,若见异常之物,或闻特异声响,而引起突然惊恐,惊则伤神,恐则伤志,而致心神不宁,故在睡中惊啼。(二)、症状
婴儿多在夜间啼哭不止,白天正常;或阵阵啼哭,或通宵达旦,哭后仍能入睡。或伴见面赤唇红,或阵发腹痛,或腹胀呕吐,或时惊啼,声音嘶哑。持续时间,少则数日,多则经月,过则自止。(三)治疗方药
1.大黄散
大黄40克,甘草10克。
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口服。每次服6克,日服3次,用蜂蜜水送服
通便导滞。
小儿夜啼(肠胃积滞型)。
*引自程爵棠《单方验方治百病》。屡用效佳
2.蝉衣散
蝉蜕40克,薄荷6克。
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口服。上为1日量,分3次或4次服之,沸水冲或布包煎服。
祛风清脑安神。
小儿夜啼。
心热型,加黄连2~8克,淡竹叶2~5克;惊恐型加僵蚕3~10克,胆南星2~5克;脾胃虚弱型,加炮姜3~5克,人参3~5克;痰湿阻络型,加砂仁2~5克,胆南星2~5克,地龙3~6克。
*引自程爵棠《单方验方治百病》。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3.止啼散
黄连6克,朱砂3克,钩藤3克。阵阵腹痛、啼哭不安。
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口服。用时取药末0.5~1.5克,温开水冲服。
清热安神。
小儿夜啼。
*引目程棠《民间秘方治百病》。屡用效佳
4.止啼丸
黄连0.9克,麦门冬3克,竹叶4.5克,灯心1.5克,茯神3克,炒枣仁3克。
水丸。上药除灯心外,余药共研细末,和匀,再将灯心加水煎取浓汁,和药为丸,如绿豆大,贮瓶备用。
口服。每次服1.5~3克,日服1~2次,温开水化服。
清心泻火、安神镇惊。
小儿夜啼(心火内盛型)。
睡中易惊者,加朱砂0.6克;消化不良者,加神曲3克。
*引自《集验中成药》张鹏举方。屡用效佳。
5.芍甘散
芍药10克,甘草5克,元胡5克,木香5克,干姜3克
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口服。每次服1.5~3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冲服
温中散寒、缓中止痛。
6.山药止啼散
山药9克,党参6克,当归6克,莲子心6克,炒枣仁6克,钩藤6克,龙齿6克,牡蛎6克,石菖蒲3克。
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口服。每次服3~6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冲服也可布包煎服。
养心补肾、镇静安神。
小儿夜啼(心肾亏损型)。
*引自《集验中成药》蒯仰山方。屡用效佳。
三、小儿厌食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症,是因消化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一般多见于学龄前儿童,成年亦有之。该病多属中医“纳呆”、“恶食”范畴,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一)病因
多因饮食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过饱则积食停滞,过饥则营养不充;或脾胃虚弱,脾气不振;或先天不足,肾阳亏虚,脾失温煦,脾虚失运,湿困脾阳,湿郁气滞,升降失调所致。(二)症状
食欲减退或消失,不思饮食,或食之无味而见食不贪,甚则拒食;或饮食停滞,脘腹胀满,或伴面色少华,形体消痩,或伴呕吐,泄泻。长期厌食,可影响小儿营养状况。(三)治疗方药
1.儿宝进食散
山楂20克,神曲20克,麦芽20克,莱菔子20克,鸡内金20克,水红子30克,砂仁15克,槟榔15克,香附20克,陈皮20克,莪术15克,川厚朴20克,大黄10克,生甘草5克
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口服。3~5个月患儿每次0.2~0.3克;6~11个月每次服0.4~0.6克;1~3岁每次服0.7~1克;4~7岁每次服1~1.5克;8~14岁每次服1.8~3克一日服3次,温开水冲服。
消食导滞,和中健脾。
小儿厌食症(实证)。
*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宋从有方。屡用特效
2.黄金白玉散
炙黄芪6克,炒鸡内金6克,焦白术6克,炒怀山药10克,五谷虫6克。
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口服。每次服10克,每口服3次,用糖开水冲服
益气健脾、消食化积。
小儿厌食症(脾气虚);疳积(疳积初期)。
若见低热久泻,气津两伤者,可兼服生脉散。
*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张燮均方。屡用效佳
3.交服散
①牵牛子、大黄各等份;②莲子15克,白术24克鸡内金24克,川厚朴18克,槟榔30克,陈皮30克,枳实24克,生山楂30克,熟山楂30克,砂仁15克,黑丑15克,白丑15克。
散剂。上列两方,分别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口服。两方交替服用。①号方每日早、晚各服1克;
②号方每次服1~2克,每日服3次。均用温开水冲服。
导滞清热。
小儿厌食、食积化热。症见吸气呃逆、不食吞酸、
口渴不多饮、烦躁易怒、手足心热、夜眠不安、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红、脉数。
*引自张奇文《幼科条辨》医院中医科方。屡用皆效。方①原名牛黄散(为中成药)。方②原名香橘片,共研细末,打成片剂,每片重0.5克。日服3次,每次服2~4片。年长儿酌增。
4.补天健儿素
党参克,生牡蛎克,枸杞克,山药克,苍术克,杜仲克,蛤蚧克,枳壳克,鸡内金克,黑白丑各克,白糖克。
片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制成糖衣片,每片重0.25克。贮瓶备用。
口服。每次服3片,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焙补后天、健脾益胃。
小儿厌食症(元气耗伤,运化无权型)。
*引自张奇文《幼科条辨》医院中医科方。屡用特效。
四、小儿遗尿
遗尿,俗称“尿床”,古谓“遗溺”,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在睡眠中不自主地小便自遗,往往于梦中排尿,尿后并不觉醒。本病的发病以3周岁以上,10岁以下的小儿较为多见,亦有延至十几岁以至成人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预后一般良好。但如果长期不愈,可使儿童抑郁,影响身心健康。由于某些先天性疾病引起的遗尿,则可能不易治愈。(一)病因
多因先天不足,下焦虚寒,肾气不足,不能温养膀胱,膀胱气化功能失调,闭藏失调,不能约制水道所致;或脾肺气虚,上虚不能制于下;或湿热蕴结膀胱,气化失司所致。或肝经湿热火热内迫,可致遗尿;亦有素有痰湿内蕴,入睡后沉迷不醒,呼叫不应,而常遗尿。(二)症状
睡中遗尿。轻者每夜或隔数夜1次,重者每夜尿床2~3次有些严重患者,可延至10余年,甚则成年仍有尿床。(三)治疗方药
1.桑螵蛸丸
桑螵蛸(盐炒)10克,补骨脂(盐炒)10克,肉桂5克,金樱子7.5克,覆盆子7.5克,石菖蒲7.5克,龙骨15克。
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分装备用。
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服2~3次,温开水化服。
补肾、固涩、止遗。
小儿遗尿症。
小便频数者,加益智仁7.5克,乌药5克;下元冷甚者,加制附子5克;脾肺气虚者,加黄芪10克,党参10克。
*引自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傅振书方。治疗42例,痊愈36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2%,疗效最短者10天,最长者30克。本方可先服汤剂,后制成丸剂,巩固疗效;亦可制成丸剂服用。
2.夜尿散
补骨脂(盐水炒)18克,益智仁12克,五味子18克桑螵峭18克,覆盆子30克,菟丝子18克。
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口服。每次服3~6克,每日服2次,早、晚空腹各1次。温开水冲服。连服7~10天为1疗程。
补肾、固涩、止遗。
小儿遗尿症。
*引自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苏礼方。治疗22例,全部治俞。本方用温补肾阳、固涩止遗的中药配合而成,服用散剂,可限制水的人量,于秋冬季尤宜。
3.遗尿散
黄芪克,淮山药60克,菟丝子60克,金樱子50克,炙川芎克,陈皮50克。
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口服。小儿每次服10克,每日服3次(早、中及临睡前各服1次)服时加适量蜂蜜,淡盐水送服。成人倍量。一般服1~2料即愈。
健脾益肾、化瘀止遗。
小儿遗尿。
*引自程爵棠《单方验方治百病》。屡用效佳。
4.五乌散
五倍子、何首乌各等份。
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外用。用时每次取6克,用食醋适量调匀成糊状敷于肚脐上。上盖敷料、胶布固定。每晚1次,连用3~5天
养血、固涩、止遗。
小儿遗尿症。
*引自程爵棠《单方验方治百病》。屡用效佳。或单取五倍子12克,研末,用米醋调和成软膏状,做成小药饼2个,贴敷于双侧足心(涌泉穴),用纱布包扎。临睡前敷上,次日导晨取下。用治遗尿,疗效显著。
以上药物使用大家可以仔细浏览查阅,大家如有需要,可到店咨询
创作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收藏点赞分享,这里是时刻
- 上一篇文章: 让人聪明的几张ldquo传世名方r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