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象比类与医者意也

中医是一门取象比类的学问,如果每每都要找一个相应的证候,那《伤寒论》中描述的证候一定不够用。以中风为例,如果仅仅理解为受风,那伤寒方就受到很大的束缚。但是,如果将“中风”理解为“风象”,就拓展了中风处方的应用范围。比如泪道阻塞性疾病叫迎风流泪,癫痫叫羊癫风,头痛叫偏正头风,痤疮叫粉刺肺风,面瘫叫歪嘴风,肩周炎叫漏肩风,滑膜炎叫鹤膝风,手足癣叫鹅掌风,荨麻疹叫风疹疙瘩。皮肤病还有赤游风、紫癜风、白癜风、白屑风,小儿病有急惊风、慢惊风、慢脾风。所有这些风病,与表证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解表很难治愈。就连神经内科的脑出血、脑梗塞,中医自古以来都叫中风,余国俊老师挖掘出治中风的古今录验续命汤,取得良好的疗效。中医界有一种不好的现象,一说心脑血管病就是活血化瘀,虽然简单粗暴,也有一些效果,但疗效有限。从胡希恕胡老说胸痹与现代的心绞痛差不多,倪海厦老师说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就是心绞痛之后,瓜蒌薤白白酒汤就变成了心脏病的专方,王幸福老师更是将其称为治疗“心脏病神方”。其实古人没有这种概念,古人认为的心病是真心痛,所有造成心痛彻背的病都叫胸痹,胸的范畴要大于心,心脏病在其中只是一个小方面。比如某些乳腺炎引起的疼痛也是胸痹,某些集中于胸背部的带状疱疹引起的疼痛也是胸痹,后世有一张瓜蒌红花甘草汤,现在也变成了治疗带状疱疹的专方,其中主药就是瓜蒌。古人之所以必写全瓜蒌,就是用瓜蒌来模仿胸中中空之象,这就是中医的“意”。张庆军老师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位老师,他在微博上曾经写过一篇小文,《中医纯正思维举例》,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医者意也”。“今天讲一个情况,五苓散。五苓散治疗水逆,就是一喝水就吐。很多研究经方的都知道。但下面我讲的,就有很多人不知道了。水逆,实际上就是怕水证。有个病人,癫痫,每次见了河水就会发作,这就是怕水,观察舌苔水滑,处方五苓散而愈,以后见了河水也不发作了。还有个荨麻疹病人,手不能碰水,碰水后发作,也处方五苓散愈。还治疗过一个类风湿,关节不能见水,关节见水后疼痛加重,还是五苓散。五苓散治疗怕水证,疗效显著。这就是中医纯正思维。有个病,我从来无法验证,狂犬病很怕水,不知道五苓散能不能治愈”?文中所举医案,无论是以辨证论治的方法,还是以方证相应的方法,都很难下手,或者无从下手。但张庆军老师立足“医者意也”,用中医取象比类的方法辨治,取得了惊人的效果。一得斋主




转载请注明:http://www.lwoaa.com/yfhl/12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