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视力从幼儿开始
没有什么事情比丧失视力更让人恐惧。
眼睛是人体五大感觉器官之一。在日常生活中,80%以上的信息都是由视觉获得,我们称它为“心灵的窗户”。情感的交流、情绪的变化等都可以通过这扇窗户呈现出来,如果这扇窗户出现了问题,那么我们的生活和情感交流会受到很大影响。
幼儿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此时绝大多数婴幼儿眼球尚未发育成熟,如果不注意保护眼睛,那么势必会对幼儿的视力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因此学龄前儿童的眼健康尤为重要。
一、
眼睛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我们的眼睛近似于球形,成人眼球直径约24mm,约1元硬币大小。幼儿出生时眼球的直径不到24mm,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发育,直至达到成人眼球的发育状态。
眼睛的结构:是由眼球和眼附器组成,眼球又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的,而眼附器是由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组成的。
眼球的最外层是角膜和巩膜(眼白),角膜是一层透明的含丰富神经的组织,角膜后方有颜色的结构是虹膜,虹膜中间黑色的部位是瞳孔,瞳孔会根据光线的强弱进行调整。
在眼球壁的最内层有一个像胶片作用的组织是视网膜,它含有丰富的感光细胞。视网膜后方起营养视网膜、暗箱作用的是脉络膜。
房水、晶状体(调焦作用)和玻璃体(支撑眼球内部结构作用)共同构成眼的内容物,三者均透明,与角膜一起称为屈光介质。
眼睛能够采集到物理世界的东西,核心就是光线,通过眼球的水晶体等结构进行屈光让物体清晰成像于视网膜上,通过感光细胞转换成电信号传入到视觉神经。眼附器位于眼睛的周围,它包括眼睑、结膜、泪器及眼球外肌。眼睑覆盖于眼球的前面。分上眼睑和下眼睑两部分,上下睑于两侧之会合处称为眦部,耳侧为外眦,鼻侧为内眦。眼睛的结构:是由眼球和眼附器组成,眼球又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的,而眼附器是由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组成的。
二、
视力的发育
0-6个月——“黑白期”新生宝宝只能看到光和影,吃奶的时候刚好可以看到妈妈的脸,再远则不见。3个月大时已具有三色视觉,但这个时候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对比强烈的黑白两色,尤其是黑白相间的图案,所以此时最好在宝宝眼前20-38厘米处放一些具有黑白对比色的玩具。 6-12个月——“色彩期”这是宝宝辨别物体物象细微差别能力(简称“视敏度”)的发展关键期,此时他们需要的是颜色对比鲜明的图像和玩具。 1-3岁——“立体期”孩子能直立行走了,开始对远近、前后、左右等立体空间有了更多认识,这时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3D玩具,如特别推出的美赞臣3D视窗玩具,引导宝宝视觉从二维向三维转化,激发想象力,如各种积木插接式、镶嵌式的玩具都是对此时的孩子有启智作用的玩具。 3-6岁——“空间期”通过视觉,孩子能判断出物体大小、上下、内外、前后、远近等空间概念。这个时候,家长应利用游戏发展孩子的空间视觉能力,如走迷宫、识别各种标志、各国国旗、学地图、找不同(辨别两张看似相同却有五处不同的图画)等,同时,让孩子使用油画棒、毛笔、橡皮泥等进行绘画训练,是将视觉启智和美育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视力检查和记录的方法!
?视力检查
2到3岁孩子的智力发育还不太会查视力,可以使用幼儿视力表,看五角星、苹果等图案,三岁以后孩子的智力发育就能够查E视力表了,但有可能分不清左右,可以用手指。
?视力记录
视力有不同的记录方式,我们国内以五分记录和小数记录最为常见,例如小数视力是1.0,对应的五分记录是5.0,这也是正常视力的标准。
?视力检查的频率
孩子多久做一次视力筛查?一般来说,六岁以下的孩子要求半年查一次视力,六岁以后要求一年查一次视力。如果在幼儿园,跟着幼儿园的频率查视力就可以了。如果孩子已经戴上了眼镜,五岁以下的孩子是半年换一次眼镜,五岁以后的孩子一年换一次眼镜。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想帮助宝宝保持窗户明亮就要重视眼科检查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开展了新生儿视力筛查可以尽早发现先天性的眼病经过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可以使孩子的视力得到康复对于未来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文章: 大批中药注射液被限,基层医师出路在哪
- 下一篇文章: 系统解剖学重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