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的应用解剖和生理二
眼的应用解剖和生理(二)
视路——视觉传导通路
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途径称为视路。
视网膜外层感光细胞的锥体和杆体将光能转换为神经冲动,经双极细胞、水平细胞的综合分析传递给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节细胞的轴索汇集到后极,从视盘穿出眼球,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视中枢(视皮质)。
全长约40mm,按其部位划分为:眼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和颅内段四部分。
1)眼内段:长约1mm,筛板前的神经纤维无髓鞘
2)眶内段:长约25~30mm,呈S形弯曲,以利于眼球转动;视神经外由视神经鞘膜包裹,是三层脑膜的延续;当颅内压升高时,常发生视神经乳头水肿
3)管内段:长6~10mm,是视神经通过视神经管的部分,鞘膜与骨膜紧密相连,以固定视神经
4)颅内段:长约10mm,为视神经出视神经骨管后,进入颅内到达视交叉前脚的部分
注意:鼻侧网膜反映颞侧视野,颞侧网膜反映鼻侧视野,只有鼻侧纤维交叉。
视路及其损害与视野相应关系
眼附属器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眼附属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
1.眼眶眼眶骨壁和骨壁内结构
2.眼睑包括上睑和下睑,组织学上分五层结构
3.结膜包括睑结膜、球结膜和穹隆结膜
4.泪器包括泪腺和泪道
5.眼外肌包括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
眼眶
为四边锥形的骨窝。两侧对称。开口向前,眶尖朝后方略偏内侧。
由额骨、蝶骨、筛骨、腭骨、泪骨、上颌骨和颧骨7块颅骨构成。
成人眶深4~5cm,容积为25~28ml。眼眶分为四个壁:上、下、内侧和外侧壁。
眶外壁较厚,其他三壁骨质较薄,较易受外力作用而发生骨折。且与额窦、筛窦、上颌窦相邻,因此鼻窦的病变可累及眼眶。眼眶内除有眼球、眼外肌、泪腺之外,还充填着丰富的脂肪,起到缓冲和润滑作用。
眼眶尖部有眶上裂、眶下裂和视神经孔等骨性管道,有眼动脉,眼静脉,视神经,感觉神经(第Ⅴ对三叉神经)和运动神经(Ⅲ、Ⅳ、Ⅵ)通过,与颅腔交通。
眼眶骨壁内主要结构:
1.视神经孔和视神经管:视神经管由视神经孔向后内侧,略向上方通入颅腔,管中有视神经、眼动脉及交感神经纤维通过
2.眶上裂:位于视神经孔外上方,与颅中窝相通,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眼上静脉和部分交感神经纤维通过;此处受损则出现眶上裂综合征
3.眶下裂:位于眶外壁和眶下壁之间,有三叉神经第二支的分支眶下神经、眶下动脉、眼下静脉等通过
4.眶上切迹(或孔):位于眶上缘内1/3处,有眶上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及血管通过
5.眶下孔:位于眶下缘内1/3,有眶下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通过
6.眶内侧壁前下方有泪囊窝;泪囊窝前缘为泪前嵴,为泪囊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
眼睑(eyelids)
眼睑覆盖于眼球表面,分上睑和下睑。
游离缘称睑缘或睑裂,内外连接处称内眦和外眦,睁眼时上、下睑缘间的缝隙称为睑裂。上下睑缘的内侧端各有一泪点。
正常平视时,睑裂高度约8mm,上睑遮盖角膜上缘1.5~2mm
遮盖过多,上睑下垂
内眦赘皮,误认为内斜视
主要生理功能:
a.反射性闭睑
b.瞬目运动
c.睫毛毛囊、睑板腺分泌皮脂
(均有保护眼球的作用)
眼睑主要是机械性保护眼球、眼睑瞬目运动可使泪液润湿眼球表面,保持角膜光泽,并清除结膜囊内的小异物。
组织学结构:
眼睑从外向内分五层:皮肤层、皮下组织层、肌层、睑板层和睑结膜层。
1.皮肤层易形成皱褶
2.皮下组织层易水肿和皮下淤血(局部炎症或肾病时易水肿,外伤时易淤血)
3.肌层眼轮匝肌、提上睑肌、müller肌
肌层有提上睑肌和眼轮匝肌司眼睑运动。眼轮匝肌由面神经支配,面神经麻痹时,会发生睑裂闭合不全和泪溢。提上睑肌由动眼神经支配,起自总腱环,动眼神经麻痹时会出现上睑下垂。Müller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助提上睑。
4.睑板层
睑板为眼睑中层的致密纤维层结构,支撑眼睑。
睑板内有垂直排列皮脂腺,称睑板腺(阻塞-麦粒肿)
各中央导管彼此平行,垂直排列并开口于睑缘,分泌类脂质,参与泪膜的构成
5.睑结膜层紧贴睑板内面的透明黏膜
结膜(conjunctiva)
是一层薄的透明粘膜,光滑,覆盖于眼睑后面和眼球前部巩膜表面。
按解剖部位分为睑结膜、球结膜和二者移行部的穹窿结膜三部分。
(1)覆盖于眼睑后面——睑结膜
与睑板牢固黏附不能被推动,上睑结膜距睑缘后唇约2mm处上睑下沟较易存留异物
(2)部分眼球表面——球结膜
最薄,覆盖于眼球前部巩膜表面(可推动),止于角巩膜缘,内含有较多血管,透过结膜可以观察到巩膜的颜色。(球结膜近穹窿处为球结膜下注射的部位)
(3)眼睑和眼球间的反折处——穹隆结膜
此部结膜组织疏松,多皱褶,便于眼球活动。
这三部分结膜加上角膜在眼球前面形成一个以睑裂为开口的口袋状空隙,称结膜囊。
结膜组织内分布有杯状细胞和副泪腺,分泌黏液和泪液以湿润眼球表面
结膜血管来自眼睑动脉弓及睫状前动脉
结膜的感觉受三叉神经支配
泪器(lacrimalapparatus)包括泪腺和泪道。
泪腺(分泌部)
位于眼眶外上方、额骨的泪腺窝内,被提上睑肌分隔为较大的眶叶和较小的睑叶,有泪腺导管10~12根,开口于外上弯隆部结膜。(正常情况下16h分泌泪液0.5-0.6ml)
泪液为弱碱性透明液体,还含有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
功能:润滑角膜及结膜,清洁杀菌。
泪腺为反射性分泌腺,产生泪液。
血供来自眼动脉分支的泪腺动脉。
泪腺神经:第V颅神经眼支的分支为感觉纤维,来自面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和颅内动脉丛的交感神经纤维,司泪腺分泌。
副泪腺位于穹隆结膜下,分泌泪液润湿结膜囊
泪道(排泄部)是泪液的排出通道,包括上下睑的泪小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
泪液的分泌由面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
由泪腺分泌出泪液分布在结膜囊内,润湿角膜表面,蒸发一部分后进入泪小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进入鼻腔的下甲道。
1)泪点:是泪液引流的起点,位于上下睑缘后唇。
2)泪小管:连接泪点与泪囊的小管。
3)泪囊:位于泪骨的泪囊窝内,上端为盲端,正好位于内毗韧带后方,下端与鼻泪管相连,长12mm,宽6mm。
4)鼻泪管:为泪囊下方的延续部分,开口于下鼻道,全长18mm,下端的Hasner瓣膜为胚胎时期的残留物,正常人出生后数月即裂开,否则即发生先天性泪囊炎。
眼外肌
共有6条,主要司眼球的运动。
四条直肌(上、下、内、外直肌)均起自眶尖部总腱环,向前分别附着于眼球前部的巩膜上
内、外直肌的主要功能是使眼球向肌肉收缩的方向转动;收缩时除使眼球上、下转动的主要功能外,同时还有内转内旋、内转外旋的作用
二条斜肌(上、下斜肌)
上斜肌起自眶尖总腱环
下斜肌起自眼眶下壁前内侧上颌骨眶板近泪窝处
上、下斜肌收缩时主要功能是分别使眼球内旋和外旋,其次要作用上斜肌为下转、外转,下斜肌为上转、外转
神经支配:(上滑、外展、其余动眼)
1)外直肌由外展神经(第Ⅵ对颅神经)支配
2)上斜肌由滑车神经(第Ⅳ对颅神经)支配
3)其余四块肌肉均由动眼神经(第Ⅲ对颅神经)支配。
眼外肌的协调运动保证正常眼位或双眼单视功能。
眼的血液循环和神经支配
血管和血液循环
(一)动脉
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和睫状血管系统
1.视网膜中央动脉来源于眼动脉,从视乳头穿出,分为颞上、颞下、鼻上、鼻下4支,主要供给视网膜内5层;视网膜黄斑区中央为一无血管区,部分人存在睫状视网膜动脉
2.睫状动脉分为睫状后短动脉、睫状后长动脉和睫状前动脉
(1)睫状后短动脉:眼动脉分支,分鼻侧和颞侧两主干,营养脉络膜及视网膜外5层
(2)睫状后长动脉:由眼动脉分出2支,前行达睫状体后部;动脉大环、虹膜小环
(3)睫状前动脉:来自肌动脉,组成角膜缘血管网;部分分支参与动脉大环的组成;在穿入巩膜前还分出结膜前动脉
(二)静脉
1.视网膜中央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经眼上静脉或直接回流到海绵窦
2.涡静脉位于眼球赤道部后方,共4~6条,在直肌之间距角膜缘14~25mm处,斜穿出巩膜,汇集脉络膜及部分虹膜睫状体的血液,经眼上静脉、眼下静脉回流到海绵窦
3.睫状前静脉收集虹膜、睫状体的血液;上半部静脉血流入眼上静脉,下半部血流入眼下静脉,大部分经眶上裂注入海绵窦,一部分经眶下裂注入面静脉及翼静脉丛,进入颈外静脉
神经支配
眼部的神经支配丰富,共有6对脑神经与眼有关
1.第Ⅱ脑神经(视神经)
2.第Ⅲ脑神经(动眼神经)支配眼内肌、提上睑肌和除外直肌、上斜肌以外的眼外肌
3.第Ⅳ脑神经(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
4.第Ⅴ脑神经(三叉神经)司眼部感觉
5.第Ⅵ脑神经(外展神经)支配外直肌
6.第Ⅶ脑神经(面神经)支配眼轮匝肌
神经节:
a.睫状神经节节前纤维由三个根组成:①长根为感觉根;②短根为运动根;③交感根。节后纤维即睫状短神经;球后麻醉即阻断此神经节
b.鼻睫状神经为第Ⅴ脑神经眼支的分支,司眼部感觉;在眶内又分出:睫状节长根、睫状长神经、筛后神经和滑车下神经等
c.睫状长神经在眼球后分2支,穿过巩膜进入眼内,司角膜感觉;其中交感神经纤维分布于睫状肌和瞳孔开大肌
d.睫状短神经为混合纤维,共6~10支,司虹膜睫状体、角膜和巩膜的感觉,其副交感纤维分布于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交感神经纤维至眼球内血管,司血管舒缩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治疗性病最好的专科医院成都都江堰治疗淋
- 下一篇文章: 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需做哪些必要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