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全国中草药汇编黄毛耳草
黄毛耳草:别名:拖地莲、铺地蜈蚣、白头走马仔、细种节节花、蜈蚣草、敷地两耳草。
为茜草科耳草属植物金毛耳草Hedyotischry-sotrichaMerr.的全草。
多年生草本,全株密生黄色长柔毛,尤以茎、叶柄托叶、叶下面脉间等处为多。茎匍匐,节上生根,基部稍木质化,细长,有棱角。叶对生,柄极短;叶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2cm,先端尖,基部稍圆;托叶相连,有钻状齿。夏季开花,花数朵,簇生于叶腋;萼筒漏斗状,与花梗同长,裂片披针形;花冠漏斗状,4深裂,淡紫白色:雄蕊4,花丝短;柱头棒状2裂,中部有毛。蒴果小扁球形,被密毛,顶端有和果实等长的宿萼。
生于山坡林边及灌丛下或溪边湿地草从中。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至南部各地。
为茎、叶、花、果混合的段状。茎近圆柱形,灰绿色,被黄色疏柔毛。叶皱缩或破碎,灰绿色,被黄色疏柔毛。花小,1~3朵生于叶腋,近无梗。蒴果球形,具数条纵棱,不开裂。
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用。
含黄酮类成分:槲皮素、芦丁等;环烯醚萜类成分:去乙酰车叶草酸、6β-羟基京尼平、乙酰鸡屎藤苷甲酯等;香豆素类成分: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东莨菪内酯、七叶内酯等;木脂素类成分:紫丁香脂素等;生物碱类成分:黄毛儿草碱等;三萜类成分:熊果酸、齐墩果酸、白桦脂酸等;脂肪酸类成分: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十六醇酯等。
抗癌活性:黄毛耳草中的黄毛耳草碱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在10μmol/L浓度下对HL细胞抑制率为63%,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
苦、凉。
清热利湿,散瘀止血,解毒消肿。适用于咽喉肿痛,肠炎,痢疾,急性黄疸型肝炎,小儿急性肾炎,乳糜尿,功能性子宫出血;外用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毒蛇、蜈蚣咬伤,疔疮肿毒,肿瘤。
15~6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尚未见此方面的报道。
(1)乳糜尿:
黄毛耳草30g,金樱子根15g,车前草、贯众各9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2)湿热黄疽:
鲜黄毛耳草30-60g。水煎服,连服3~7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民间用全草治食道癌、腮腺癌、肝癌、胃癌,临床上用于各种肿瘤。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药大辞典》
黄毛耳草《浙江民间草药》
敷地两耳草、地坎风、铺地蜈蚣《广西野生资源植物》,山蜈蚣、对叶寸节草《浙江民间草药》,过路蜈蚣、地蜈蚣、落地蜈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腹泻草《中草医药经验交流》,絮被草、花生草《湖南药物志》,鹅不食草、蛇舌草《中国中药资源志要》。
为茜草科耳草属植物金毛耳草的全草
金毛耳草Hedyotischrysotricha(Palib)Merr[Oldenlandia?chrisotricha(Palib)Chun]
???匍匐多年生草本。全株被金黄色柔毛。茎有角棱,节上生不定根,基部稍木质化。单叶对生;具短柄;托叶短,合生成鞘
边缘具疏齿;叶片卵形或椭圆形,先端尖,基部稍圆或宽楔尖,侧脉2~3对。花数朵簇生于叶腋;无总花梗;萼筒漏斗状,4裂,裂片披针形,花冠漏斗形淡紫色或白色,4深裂,雄蕊4,着生于花冠喉部,花丝短,子房2室,花柱丝状,柱头棒状,2裂。蒴果球形,熟时不裂。种子细小,黑棕色。花期7月,果期9月。
??生于山地林下、岩石上、路旁、溪边及田野草丛中。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7~10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黄毛耳草HedyotidisChrysotrichaeHerba主产于浙江、江苏、江西等地。
性状:全体被黄色或灰白色柔毛。茎细,稍扭曲,表面黄绿色或绿褐色,有明显纵沟纹;节上有残留须根;质脆,易折断。叶对生,叶片多向外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2.2cm,宽5~13mm,全缘,上面绿褐色,下面黄绿色,两面均被黄色柔毛,托叶短,合生;叶柄短。蒴果球形,被疏毛,直径约2mm。气微,味苦。
鉴别:(1)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近方形、长方形,切向延长,外被角质层。非腺毛多细胞,多破碎,表面可见纵向角质纹理。皮层约有10列薄壁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偶见簇晶,内皮层凯氏点明显。韧皮部狭窄,细胞形小,皱缩。木质部由导管与木纤维组成。髓部宽广,中空。
叶粉末特征:黄绿色。非腺毛众多,由2~10细胞组成,壁增厚,长~(~)μm,直径17~30μm,表面具角质纹理。气孔平轴式。叶肉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长50~90(~)μm;草酸钙簇晶直径10~20μm,棱角较尖。
(2)取本品粗粉2g,加60%乙醇20ml,加热回流10分钟,放冷,滤过。取滤液1ml置试管中,加镁粉少量与浓盐酸3~4滴,即显橙红色(检查黄酮类)
全草含三萜类:车叶草苷(asperuloside),熊果酸(ur-solicacid),白桦脂酸(betulic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黄酮成分:芦丁(rutin),水仙苷(narcissine),异鼠李素-3-芸香糖苷(nic-otiflorin)。还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棕榈酸十六醇酯(hexadecylpalmitate),三十二烷酸(dotriacontanoicacid),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七叶内酯(aesculetin),又含生物碱成分:(chrysotricine),咖啡酸(caffeicacid),异落叶松树脂醇(isolariciresinol),2,6-二甲氧基对苯醌(2,6-dimethoxy-1,4-benzoquinone),胡萝卜苷(daucoste-rol)。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软:切段,干燥,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为茎、叶、花、果混合的段状。茎近圆柱形,灰绿色,被黄色疏柔毛。叶皱缩或破碎,灰绿色,被黄色疏柔毛,花小,1~3朵生于叶腋,近无梗,蒴果球形,具数条纵棱,不开裂。气微,味微苦。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苦,凉。
1.《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平,味微苦,无毒。”
2.《湖南药物志》:“辛、苦、酸、涩,无毒。”
3.《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凉。”
清热利湿,消肿解毒。主治湿热黄疸,泄泻,痢疾,带状疱疹,肾炎水肿,乳糜尿,跌打肿痛,毒蛇咬伤,疮疖肿毒,血崩,白带,外伤出血。
1.《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利尿,平肝。治暑热泻痢,小儿急性肾炎,湿热黄疸。”
1.《湖南药物志》“行气散瘀,清热解毒,凉血,固齿明目。民间用于小便不止,小儿高烧昏睡,跌打损伤,红崩白带,牙齿痛,缠腰丹,蛇咬,枪弹伤,狂犬伤。”
3.《安徽中草药》“清热解毒,活血止血,利尿消肿。主治肠炎,痢疾,黄疸肝炎,毒蛇咬伤。痈疖,乳腺炎,乳糜尿,劳伤吐血,创伤出血,肾炎水肿。”
4.《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咽喉肿痛,外用治蜈蚣咬伤,跌打损伤,疔疮肿毒。”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鲜品捣敷。
1.治湿热黄疸:
鲜黄毛耳草30~60g,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2.治暑热泻痢:
鲜黄毛耳草30g,铁苋菜30g,水煎,饭前分3次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3.治小儿急性肾炎:
鲜黄毛耳草30g,10岁以上60g。水煎,加红糖,分3次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4.治红崩、白带:
黄毛耳草15~30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5.治痈疖,乳腺炎:
黄毛耳草、蒲公英各30g,野菊花15g,水煎当茶饮,药渣捣烂敷患处。《安徽中草药》。
6.治带状疱疹:
鲜黄毛耳草适量,捣烂绞汁,调雄黄抹患处。《福建药物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我国重症肌无力中药研究获重大突破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