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大咖rdquo聚苏城,
“第六届常见重要致盲性眼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暨“东吴眼科论坛”于年12月15日至19日在医院顺利举办,其中17至19日是面向广大学员精心组织的动物眼球显微手术操作培训,及时有效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来自江苏及周边地区的近名眼科同仁齐聚一堂,共享饕餮学术盛宴。
本次学习班开医院黄振平主任、医院陆培荣主任致辞,张晓峰主任主持开幕式。邀请到多位来自北京、上海及省内的知名专家授课,课程覆盖了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眼底病、眼外伤等眼科重要致盲性眼病的新进展及热点问题。
黄振平主任、陆培荣主任致辞,祝贺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并对各地同道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张晓峰主任主持开幕式
12月15日
上午上半场
1、蒋永祥主任:分享了先天性悬韧带病变导致晶状体位置和形态异常的手术视频。强调儿童球形晶状体一旦确诊,宜尽早手术,并结合病例展示了MCTR联合IOL植入术治疗先天性悬韧带疾病的优势。
2、黄振平主任:结合多个手术视频,分享了人工晶体脱位手术方式的选择经验,提出手术方式应根据人工晶体脱位的位置、范围、程度及是否存在并发症而定,强调了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的重要性。
3、姚勇主任:结合手术视频分享了眼外伤手术前、中、后的操作技巧。着重介绍了在浅前房、外伤障、IOL异常、眼内炎等复杂情况下的手术经验。
4、刘虎主任:着重介绍了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评估的重要性,强调需要综合考虑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影响。
5、陈晖主任:强调了白内障围手术期综合管理的目的是控制非感染性炎症,预防感染性炎症,重建健康眼表,提高视觉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上午下半场
1、陈志钧主任:分享了RGP验配矫正无晶体眼屈光不正的宝贵经验,强调要注意RGP验配前的沟通和检查。结合病例介绍了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人工晶体植入时机、术后屈光矫正、弱视训练和视功能训练的经验。
2、任泽钦主任:分享了青光眼的早期诊断难点和要点,提出要遵循先定性再定量,先指标后技术,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法则。介绍了ic-VEP二代机在POAG早、中期诊断中具有较高诊断效能。
3、徐国旭主任:结合病例介绍了晶状体囊膜收缩综合征(CCS)和晶状体囊袋阻滞综合征(CBS)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处理方式和预防法。
4、管怀进主任:探讨了青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难点,着重介绍了其演变成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强调初诊时检查眼底以及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
5、孙涛主任:结合多个临床病例,介绍了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生与玻璃体牵拉的密切关系。
6、薛春燕主任:分享了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的适应症,并结合手术录像分享了前房灌注下确定人工晶体位置的优势。
12月15日下午
眼底病变聚焦专场
上半场
1、刘庆淮主任:强调了DR是糖尿病患者眼部最严重的并发症,结合RESTORE、ProtocolT的临床试验,肯定了抗VEGF药物的疗效。
2、陈辉主任:引用PROTEUS研究说明雷珠单抗联合PRP治疗高危PDR疗效优于单纯PRP。PDR患者的标准治疗PRP存在局限性,抗VEGF将成为PRP的有效替代方案。
3、姚进主任:在解读PCV患者最新指南治疗方案基础上,分享了PCV在亚洲高发,脉络膜厚度增高和脉络膜高通透性的患者对抗VEGF治疗应答不佳,推荐根据脉络膜的特点选择联合PDT治疗的宝贵经验。
4、李明新主任:PDR玻切术后继发玻璃体积血的患者玻璃体内VEGF浓度显著升高导致PDR玻切手术失败率增加,术前3-7天使用抗VEGF作为PPV手术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可显著降低PPV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预后。
下半场
1、栾洁主任:介绍了治疗RVO-ME时治疗药物的选择方法、影响视力的因素,抗VEGF注射次数,以及FFA、激光等其他疗法的辅助时机。
2、宋愈主任:展示了多个重症眼外伤(如:外伤性白内障、外伤性眼内炎、眼后端异物、开放性眼外伤)病例的手术视频,分享了治疗重症眼外伤的宝贵经验。
3、解正高主任:传授了“细节决定成败、思考决定行动、实践-思考-认识-实践”等成功的秘诀,分享了多个复杂病例的手术视频,如非下方孔PPV术中填充物的选择、黄斑/视网膜下重水的取出、避免重水进入视网膜下的方法、取重水造成医源性黄斑裂孔的再处理、二期囊袋内植入IOL的独特方法。
4、宋鄂主任:分析了早期筛查和治疗可以使98%的DM患者避免DR导致的视力损伤的观点。强调OCTA对于DR的筛查和诊断,眼底微循环的评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价值。
5、谢平主任:介绍了应用抗VEGF药物的优势之一是PDR抗VEGF后纤维血管膜上新生血管的减少,并分享了处理不同手术部位(如:后极部、周边部、全视网膜)增殖膜的手术技巧。
6、石尧主任:强调FFA检查在视力尚佳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中的重要性。介绍了FFA+抗VEGF保护下的视网膜光凝是治疗DME的重要方法。
7、颜标主任:分享了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表观遗传学的研究经验:1、调控视网膜血管病变的新分子和新机制;2、视网膜神经与血管病变的关联;3、视网膜疾病的早期诊断标记物。
12月16日
上午上半场
1、张晓俊主任:强调白内障手术中核的处理以及对于内皮的保护。结合手术录像分享了小瞳孔下撕囊、水分离、劈核、超声乳化等操作的宝贵经验。
2、靳雷主任:强调抗真菌药物对于真菌性角膜炎治疗的重要性。着重介绍了共聚焦显微镜在诊断真菌性角膜炎中的地位。
3、蒋沁主任:介绍了激光的光凝固、光生物刺激等作用及其在眼底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辅助眼底智能导航激光机器人可以减少传统激光存在的问题,结合FFA定位,能够做到精确定位、自动保护、多点矩阵、实时导航和跟踪--标准化精准治疗。
4、陆炯主任:介绍了泪器的结构和功能、泪道阻塞的检查方法、泪道病、泪道疾病手术治疗的传统方法以及新技术鼻内镜下经鼻泪囊鼻腔吻合术EES-DCR治疗泪道疾病的心得。
上午下半场
1、陆培荣主任:聚焦重要致盲性眼病:糖尿病性新生血管眼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结合自身团队发表的7篇SCI论文,分享了新近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结果:1)人源性激肽释放酶结合蛋白可抑制DR;2)ANGPTL-8在DR发病中的作用;3)ANGPTL-4通过激活Profilin调控DR炎症;4)丹参酮IIA抑制DR的可能;5)PDR玻璃体蛋白质组学变化;6)VEGF拮抗剂在PDR术前的应用;7)DM与AMD发生的关系。糖尿病性新生血管性眼病发病机制还未明了,治疗效果还不甚理想,预测针对疾病不同时相、多种基因/细胞因子的合理配伍、多靶点综合干预是未来临床治疗方向。
2、魏伟主任:解读了希佩尔-林道(VHL)病诊治专家共识(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是其中最常见的肿瘤,基因诊断是金标准。
3、卢国华主任:强调了囊袋缺损时人工晶体固定的要点是依赖眼球壁、虹膜固定。通过手术录像分享了单点、两点、三点、四点悬吊法以及巩膜层间固定法。
4、曹国平主任:通过三例脉络膜上腔出血的病例,强调最佳的手术时机是发病后两周左右进行手术治疗。最重要的是术中术后的预防措施。
下午
1、李甦雁主任:强调炎症在RVO-ME中的作用,研究表明RVO患者玻璃体液和房水中炎症介质上调,血管扩张、内皮细胞损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黄斑细胞内外水肿甚至神经细胞损伤。因此RVO-ME的抗炎治疗至关重要。
2、李超鹏主任:强调了周边玻璃体的完全切除能够显著降低前部PVR的发生率。熟练掌握自顶压技术的条件是良好的显微镜照明,边吸边顶,切忌盲目用力顶压,轻顶轻放,维持眼内压平衡,切除对侧玻璃体时要谨慎,避免损伤晶体。
3、张晓峰主任:绷带镜是一种具有高透氧性和镜片表面抗沉淀作用,常用于保护眼表、治疗或辅助治疗眼表、角膜疾病的角膜接触镜。非感染性角膜疾病可佩戴绷带镜。但绷带镜是角膜病治疗的辅助手段,不是一线手段。绷带镜可缓解眼部不适症状,有促进角膜上皮生长的现象但目前没有循证医学依据。持续配戴角膜接触镜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感染。
4、武志峰主任:介绍了无结膜巩膜切口人工晶体层间固定的技术要领:设计好巩膜进出口位置,巩膜内一定的隧道长度,人工晶体袢烧灼-30G,烧灼袢大小要足够,保护好晶体袢,防止晶体位置偏心和倾斜,防止袢外露。
5、蔡琴华主任:介绍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病因主要为CRVO和DR,肯定了抗VEGF药物的疗效,强调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要点:术前的综合评估、手术方式的选择、抗VEGF治疗和滤过手术时间间隔、滤过手术中抗代谢药的应用、术后PRP的时机以及术后滤过手术的抗疤痕治疗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学习班不仅有学术交流,更有实战演练,在17至19日的动物眼球显微手术操作培训环节中,学员热情高涨,积极提问,气氛热烈。
通过本次学习班,广大学员进一步提高了眼科重要致盲性眼病的诊疗水平,在显微手术操作技能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本次学习班的成功举办得到国内专家、医院的大力支持,也是对我院眼科在专业领域、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成绩的认可。学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期待明年再相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EYE翼状胬肉如何解决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