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名医刘炳凡老先生谈内经脏腑功能

湖南省名老中医刘炳凡老先生,年从师学医,年起开业行医,对于伤寒论、内经、脾胃论等皆有很深刻的见解,其讲课将临床实践与中医理论紧密结合,非常适合临床的小白多读多背多想。

今天学习他老人家讲内经的脏腑功能与临床应用。

《内经》脏腑功能与临床应用的系统思维

《内经》把人体看作是一个能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系统。其特色是什么?不是指一方一法的“灵丹妙药”,只能是指那些合乎科学、行之有效、认识人体、疾病以及防病治病的学术思想体系。可大体归纳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①从自然和社会的整体环境中观察人体;②侧重从动态功能和整体结构研究生理、病理与病因;③注重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信息联系,重视和利用人体系统的反馈调节。本文以《素问·灵兰秘典论》的系统观为依据,征引各家学说及其实践经验,从脏腑功能的角度举例印证,仅供同道参考。

(一)心

《素问·灵兰秘典论》首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认为心是控制中枢。但经后人研究,心如未开之莲花,主血脉又主循环,为全身主宰,非直接出神明而是间接表现。反之,如心不供血于脑则神明不出,故明·李时珍称“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辛夷》)。清·王清任认为“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医林改错·脑髓说》)。脑的知觉、运动(大脑主思维,小脑主平衡)全靠心血供应,所以有神明之心(指脑)、血脉之心(指循环)的区分。心主血脉,可察心力之强弱,气血之盛衰。心开窍于舌,舌乃心苗,舌诊可以验病势之浅深、寒热虚实之变化,谨察脉舌可以深切了解受病后的机体反应。不只可察病之阴阳,还能判断真假寒热的疑难杂症,如《伤寒论》“脉滑而厥(手足逆冷)者,白虎汤主之”(宋本条),此属阳明实热,内有真热,外有假寒,舌质必红,苔必干燥,故以清热泄火的石膏为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宋本条),此属少阴虚寒,内有真寒,外有假热,舌质必淡,苔必润滑,故以温经回阳的附子为主。观察脉舌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体现与心脑相关的物质、能量、信息在机体的反应。

(二)肺

肺为华盖,居心上,有“相傅”之称。因肺主气又主呼吸,司吸氧吐二氧化碳而出治节,形同橐龠。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上下协调则营卫脏腑无不治。如肺病哮喘,“发时治肺,平时治肾,治肺宜开,治肾宜纳”。再从广度上说,《难经·四难》云:“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如肺心病的呼吸喘急,不能仅治局部,要注意上、中、下三焦的整体调节,而调节的机制在于胃纳脾运,脉得缓和(说明胃气充实),其病证是可逆的。如一例老年哮喘,脉间歇,伴心脏病发作而胸闷气短。用治肺治心的局部疗法治疗无效,改用中药麻黄(蜜炙)、杏仁开肺,六君子汤健脾,山药、杜仲、补骨脂纳肾气,并重用黄芪以畅通血脉流量(日医后藤艮山曰:“后世以黄芪、人参为补涩邪气,误矣”)。3剂缓解,7剂而息平脉复。此整体调节的系统思维也。气喘而用黄芪是针对胸闷气短的。

又肺主皮毛,在外则司汗腺的开合;在内则主水道的通调,开窍于鼻,常为外邪入侵的报使和受邪的门户,所以鼻孔有绒毛,以适应寒温调节与自然防御。

(三)肝

肝主藏血,好比人身的生化工厂,孙宏训亦云:“肝脏的生理学,实际上就是一部生物化学,肝主疏泄而司二便。肝为刚脏,其经脉上通于脑而会于巅顶与脑密切相关,因此有‘运筹揆度的将军之称’,主谋虑而捍卫机体,排除有害物质的毒素,而调控人的生命过程(以肝主藏血,如洞庭湖也)”。清·叶天士治妇人病得出两条经验,一是注重奇经八脉的冲任督带为病;二是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所以《临证指南医案·调经门》中往往活用四物汤,以当归补肝,地黄凉肝或滋肝(有生熟之分),白芍平肝,川芎疏肝,针对女子易于拂郁,郁则气滞而血亦滞矣。此治病治人之典范。

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华皆上注于目,目者神之外候。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藏于气,气耗神丧,故神之存亡,目为外候。日医荻台野洲云:“劳瘵之热,熵熵熏骨,而眼中发光如闪电。此精华外露,必伴有两颧嫣红,乃死兆也。”田东郭曰:“病者目赤,眼睛不转如鱼目者为难治之候”(均见《先哲医话》)。此皆全身衰竭在目候上的反应。

《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一例青壮年患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高度腹水,曾用过吡喹酮及安体舒通、双氢克尿塞等,腹水反复增长。就诊时腹胀如鼓,自带利刃拟穿刺放水,食纳虽可,因胀不能进食,形寒,舌淡,苔滑,脉弦小。小便每天m1,口干喜热不敢饮。中医认为腹水久渍,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减退造成腹水不退的恶性循环,乃用黄芪30g强心利尿,苍术30g扩张肠管、增进消化吸收,附子5g,荜澄茄10g,以缓解肠肌麻痹。每日1剂,服7剂小便日增而腹胀减,患者喜形于色,丢掉利刃,对治愈有了信心,坚持服药1个月,经检查腹水全消、食纳倍增而健康恢复。此治病治人,系统调整机体之效。

(四)胆

胆居肝叶之中,为清净之府,胆囊贮有胆汁与胰腺的膵液均下十二指肠,以助消化脂肪油腻。如消化不良则全身营养受阻。胆者敢也,“如同春气之升,故十一脏皆取决于胆,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职司中正而出决断。情绪激动经心脉而运血于脑故胆敢而决断出。有趣的是,如《集验方》载温胆汤,“治胆虚痰热不眠,虚烦惊悸,口苦呕涎”,证似复杂而笼统,但详析之,胆虚口苦是主症(属胆),痰热呕涎是次症(属胃),悸属心,烦惊不眠属脑,这是一组胆胃心脑综合征,此方但治受病之源,用二陈汤加生姜、竹茹以和胃降逆,枳实利胆,开下行之路,特别是其中的半夏能和胃而通阴阳,胃不和则卧不安,用《内经》半夏秫米汤意,而烦悸止矣。此不治病的现象,而治病的本质,亦系统调节的要妙也。

(五)膻中

膻中含心包络,为心主的宫城。膻中气化则阳气舒而心情开朗故喜乐出,如温邪犯肺,逆传心包则影响神明,可见“臣使”与心脑的关系同样密切。故清·叶天士在所著《外感温热篇》云:“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纯绛鲜色者,包络受病,宜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蒲等,此透热转气之法。过此则外热一陷,里络就闭(指热邪干脑),非上方所能开,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醒脑清神,芳香开窍,恐其昏厥为痉也。”此温热病“其热传营,舌色必绛”,治宜凉开,与中风杂病,痰浊内扰,舌淡苔滑,治宜温开者不可同日而语,后者无心包络参与也。

(六)脾胃

脾胃者,有仓廪之形容。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故脾宜升则健;胃主纳食而下行于肠,故胃宜降则和。脾胃同为消化器,实则阳明(胃),虚则太阴(脾)。能消不能食病在胃,能食不能消病在脾。或云:手术切了脾,还有什么消化器。答曰:此指消化管,非指左侧9~11肋间的脾腺。营出中焦,取汁化赤而为血,“洒陈于六腑,调和于五脏”。胃之大络上通心包,故心有病常影响胃肠,胃肠有病亦影响心,《内经》所谓二阳之病发(自)心脾也。

如一例冠心病,胸闷气短,室性早搏,腹胀、打呃而大便不通,心电监护,打呃时,心搏跳动如跃,参伍不调,医用硝、黄、开塞露等便不通而胀呃反甚。中医诊之,认为是循环性腹胀(见阎德润《伤寒论评释》),据舌淡而胖,苔白滑,脉弦细参伍不调,便闭是肠肌麻痹导致胃气上逆、影响心脏的主要矛盾,单纯治心无益,用附桂理中汤开冰解冻,加重人参、黄芪用量以畅通血脉流量。1剂而大便通腹胀消,再剂而呃逆平,5剂而肢温脉不间歇。即以此方制成丸剂善后,至今已5年未发。此舍弃局部疗法而从整体着眼,即《内经》“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是也。

华佗《中藏经》云:“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故脾胃为生化之源,说明“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难经》云:“脾主四肢,倦怠嗜卧,四肢不收者脾病也。”脾气上通于唇,唇之荣枯红淡可以察机体之盛衰,脾开窍于口,口和则知五味,要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四时百病,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脉有胃气者,和缓有神气,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七)大肠

大肠有传导之能。“食入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更实更虚其气乃居”(石入水则沉,以其中无气也)。“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大肠传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八)小肠

小肠最长有受盛之能,分清泌浊为消化吸收之府。腹痛多为肠道痉挛,每发现于小儿,肠鸣多为阴寒凝滞,常出现于老弱。如肠肌麻痹,大肠失于传导,则受盛被阻而出现“关格”之证。“关”则不得大小便,“格”则呕吐气逆(类似现代的肠梗阻)。

某男,56岁,大便不通已7日,饮食入口则吐出。医院会诊须手术,患者不愿,邀余诊治。患者于暑月贪凉,又多食瓜果,恶寒发热无汗,舌润苔白,脉浮紧。此乃“阳气为阴邪所遏”而生冷伤中,致表闭而肠肌麻痹,属“关格”证也。用三物香薷饮(香薷20g,厚朴15g,白扁豆用杏仁12g代)加丁香、肉桂(兑入),夏月用香薷犹冬月用麻黄,煎汤,前半夜服药,后半夜全身汗出,腹中雷鸣转矢气,排下粪便半桶而小便随行,腹胀全消,次早进食。此“欲求南风,须开北牖”之治,避免了手术,亦系统观察、整体调理之效也。

(九)肾

肾有“作强”之能。肾主骨生髓,而脑为髓海,精髓足则智慧充,故出技巧,所谓“肾脑同源”。又肾主水而藏命门之火,职司二便,命火上蒸三焦,腐熟水谷使百体皆温。人之活动能量与肾有关,小儿肾气盛故常动,老人肾气衰故常静,此自然之变化也。前人喻为“走马灯”,灯中有油而火炽则群象飞舞,灯干油尽而火熄则诸动寂然。油者,阴也,为物质;火者,阳也,为功能,故物质为功能的基础。肾气上通于心,心肾相交则水火既济,既济是生理,未济是病理。

一例因案牍烦劳,致心肾不交,梦遗频繁影响眠食,而白日精神不振,颇以为苦。一般治法补肾涩精,此局部疗法“适燕而南其指”,宜其久服无效,宜师朱丹溪、叶天士治此病的方法:治上宜清心宁神如生地黄、百合、酸枣仁之类,治中宜健脾益气如参、芪、白术之类,治下宜益肾葆精,如山药、芡实、金樱子、桑螵蛸、龟板、淫羊藿(本品通精止遗)尤为要药。此交通心肾,重在脾升胃降之整体调节。但应注意生活规律和工作节奏。

肾开窍于耳。耳聋治肾,用磁朱六味地黄丸,所谓治病求本,上病下取也,故李士材称为“先天之本”。又语云:“乙(肝)癸(肾)同源”,谓肾出技巧,肝主生化,相辅相成者也。

(十)三焦

三焦者含胸腔、腹腔,有决渎之能。“上焦如雾”司气化,宗气出于上焦;“中焦如沤”司腐熟水谷,营气出于中焦;“下焦如渎”出二便,卫气出于下焦。三焦的整体功能包括呼吸、循环、消化、造血、泌尿等系统和能量的产生,当然也就包括了近代所提出的淋巴、水液平衡等作用在内,所以《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如《伤寒论·阳明篇》:“阳明病,胁下硬满(少阳证),不大便而呕(阳明证),舌上白苔者(未完全化热,虽不大便不可妄用承气)。可与小柴胡汤和解表里,仲景自注‘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宋本条),说明“胁下硬满”是上焦不通的标志。用小柴胡汤调整枢机,则汗自出而大便自行,体现出“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之意。

(十一)膀胱

膀胱比如州都,为贮尿之所,故津液藏焉。上口来源于肾盂之输尿管。水之化者由气,有化有入,是谓气化则能出矣。但气化能出则与整体有关。

1.皮毛与泌尿的关系

《灵枢·本藏》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故天暑衣厚则汗多尿少,天寒衣薄则汗少尿多,汗尿之多少互为调节,此皮毛与泌尿的关系。

2.导水必自高源

如一例小便癃闭,用利水药利尿,不愈反剧。中医诊得脉浮而气短,认为病在上不在下,用黄芪20g,桔梗5g,升麻5g,紫菀15g,杏仁12g,桑白皮15g,1剂拔去导尿管而小便如注,3剂便尿如常。此即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所言“上窍开则下窍泄”,重全身气化,不斤斤于局部形质,所以收效甚速。此肺之肃降通调与泌尿的关系。

3.益气温中促进循环与利尿的关系

如一妇患水肿(诊为慢性肾炎),颜面及四肢大腹肿而无汗尿少,尿蛋白(+++)。用发汗利尿法治疗,不效而反剧。诊之,面色白,舌质淡胖而润,脉细弱。用《冷庐医话》所载的单味黄芪30~60g,因腹中肠鸣乃配合《金匮要略》附子粳米汤(附子6g,粳米1小酒杯),每日1剂,10日小便增长,而精神振作,黄芪加至每日g,连服1个月,汗出、小便畅利而水肿消,尿蛋白由原来(+++)减至微量,肠已不鸣。去附子、粳米,再10剂而疗效巩固。清·邹润安《本经疏证·黄芪条》云:“阳得正其治于上,阴自顺其化于下”,此促进循环,心与泌尿的关系也。

4.中气不足与泌尿的关系

如一例妇女患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求根治于中医,尿频尿急,尿检有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诉神疲气乏,每次小便刺痛有坠胀感,下午晚间更甚,舌质淡红,苔薄白,惧尿多不敢饮水。据分析证属阴虚气陷,此《灵枢·口问》所云“中气不足则溲便为之变”。与补中益气汤加女贞子、墨旱莲、仙鹤草每日1剂,服1周上述症状消失,再服7剂尿检正常而愈,后未复发。此中焦运化与泌尿的关系,亦即整体疗法以调整局部也。

5.肝主疏泄与利尿的关系

某男,情绪易激动而善怒,一夕小便点滴,淋闭不通有明显胀痛难忍,前医无效,乃跪地求余诊治。诊其目赤、口苦,而脉弦上出鱼际。此《难经·十六难》所说:“肝病者,闭淋、溲便难”是也。乃取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重用白芍30~45g之旨,并用甘草3g,日1剂,连服5天小便畅通,自诉阴部痉挛感亦消失,此白芍并有解挛作用也。这是肝主疏泄与泌尿的关系。

6.肺脾肾与泌尿的关系

华佗云:“肾气盛则水归于肾,肾气虚则水散于皮”。如一例慢性肾炎水肿,遇感冒则反复发作,西药利尿则肿消,停药又复肿,尿蛋白(+++),中医认为不宜单纯治肾而利尿,应肺脾肾同治而重在脾肾。据形寒肢冷,口淡舌和,脉弦细,断为脾肾阳虚,因其反复发作,且胸闷气短,乃用真武汤(白术15g,茯苓15g,白芍15g,附子10g,生姜10g)加黄芪30g。真武治阳虚水泛,黄芪则强心利尿,每日1剂,10剂肿消,再加玉米须60g,又20剂,尿蛋白(-)。形寒肢冷消失,即以此方附子由10g减为3g,服1个月疗效巩固。此整体疗法以改善局部,即肺脾肾与泌尿的关系也。语云:“水之在地下,无所往而不在也,譬如掘井得泉而说水即在此”,决无此理,哪怕是“膀胱尿潴留”都不能单治膀胱。此为利尿而专门利尿者,开整体观之实例也。

此十二脏腑功能是有机联系、整体调节的。整体观点是系统方法的核心,二者相反相成,不得相失也。西医学认为“心、肺、脑为三死门”,而中医学更强调生气之原在肾间动气,《难经·八难》认为“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亦名守邪之神(即免疫功能)。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肾间动气即元气,为中医学术思想体系的基本理论,以此衡之,肾为生气之原才是根本。语云:“伤寒偏死下虚人”,故“滋苗者必溉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这是信而有征的。

“气聚则生,气散则死”。《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指呼吸、饮食停止)则神机化灭,升降息(指循环运动停止)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死),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凡人与万物皆生长于自然环境,皆属有形,均谓之器”。近人研究,“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与心、肺、脑三死门之西医说法,形近而实不同。其分歧在于元气论与原子论,整体观与局部观,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综合与分析,中西医之学术思想体系不同。

上述脏腑功能是指有生命过程和思维活动的人。它的生理病理变化,在解剖学上是看不到的,也是合于科学、行之有效的。只要我们把人体的整体领域作为主要对象,贯彻中医学术认识论的基本精神,就是坚持了中医特色。所以中医的学术体系是重在系统思维,治病必须治人,世界医疗模式的转变,是趋同这一原则的。所以要按照中医自身学术规律发展,中西医并重,首先贵在自重,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今天没有划重点。(PS: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大家转发点赞)

文章内容摘自《现代中医名家医论医话选(经典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张煜等。编辑/校对/小丸子她爹。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联系。

推荐阅读:

经方治疗男科疾病,可以看这篇,中医男科开创者王琦教授谈经方在男科临床中的运用。

刘渡舟——经方一得谈:用经方治怪病

急慢性溶血性黄疸,中医如何治疗?经方“猪膏发煎”3剂知,7剂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woaa.com/lqbzl/10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