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一年一度伏天至,又到伏贴最佳
医院
内分泌风湿病科
根据中医理论,防治疾病顺应天时变化,“伏九贴敷”的理论根据是“冬病夏治、夏病冬防”、“子午流注、适时开穴”,在中国旧历节气的头伏、中伏、末伏,一九、二九、三九的第一天,采用中药外用穴位贴敷手段的疗法,每3年为一个疗程。三伏贴是循“春夏养阳,冬病夏治”,而三九贴是遵循“秋冬养阴,夏病冬治”的理论为依据。
伏九贴敷属于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在三伏、三九进行穴位贴敷。“内病外治”的疗法融合了中医学、时间医学、免疫学等诸多方面。起源于秦汉,创新于现代。以气相应,以味相感,通过药物对相应穴位的温热刺激,促进血脉运行,疏通经脉。
“三伏”乃炙热之时,病邪最弱,此时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药物更容易由肌肤渗透入穴位,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功效。同时这段时间机体气血充盈,经脉之气流畅,穴位敏感,积极采取祛风除湿、疏散寒邪、通络止痛的中医治疗可达到最佳的疗效。“三九”乃严寒之时,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进行穴位贴敷,能温阳益气,祛风散寒,起到通络止痛的作用。
颈肩腰腿痛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中医理论认为“痹症”是风寒湿邪痹阻经络,不通则通。颈肩腰腿痛起病缓慢,迁延难愈,遇劳累、阴雨天加重。其主要表现为疼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针对因风、寒、湿邪侵入机体,阻滞经络,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引起的关节痹痛开展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适用于:产后风湿、风湿、类风湿、骨关节病、关节肿痛、畏寒、肢冷、手足冰凉、甲状腺功能减退、阳虚体质、免疫力低下等疾病。
痹症发作季节性较强,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穴位贴敷疗法于病患发作之时开展,能有效减轻病痛,缓解症状;于伏九之时贴敷能提高肌体免疫力,降低发病率,更有未病先防的功效。每三年为一个疗程。
医院内分泌风湿病科:
贴敷药物:三伏三九贴。
主要功效:温阳益气,祛风散寒,通经活络。
贴敷穴位:身柱穴、至阳穴、脊中穴、腰阳关穴。
身柱穴: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至阳穴: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中点)。
脊中穴:背部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腰阳关:腰部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贴敷时间表:
夏至:6月21日
头伏: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
1、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6-8小时。
2、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注意事项:
①在敷药处出现热、凉、麻、痒、蚁行感或轻中度疼痛属于正常现象,一般无需处理,待达到所要求的贴敷时间后除去药物即可。
②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患者无法忍受,可提前揭去药物。
③在贴敷药物处出现水泡十分常见,主要因药物刺激或胶布过敏所致。对小水泡可表面涂以龙胆紫溶液,任其自然吸收。水泡较大者及皮肤过敏,立即向医生汇报病情,对症处理。
④处于疾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则不宜进行敷帖。
⑤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或短时间敷贴即会大量起泡者,也不宜贴敷。
⑥冬病夏治期间,应注意夏季特点,从饮食、药物及起居方面综合调养。
⑦敷贴期间应禁食辛燥、寒凉、肥甘滋腻之品。
⑧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影响治疗效果。
贴敷地点:
医院内分泌风湿病住院部九楼
-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女人最迷人的12件武器,分分钟推倒男神
- 下一篇文章: 同仁眼科专家艾立坤肉毒毒素眼科应用的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