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美学霜降

温馨提示:配合音乐阅读,效果更好!

谢人杰

美学学者,艺术批评人,策展人,文化咨询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

艺术研究与批评,设计研究;文化研究,

湖北省直九三学社社员,

长江经济研究院特聘专家,

一芥文创与设计事务所艺术总监!

霜降,二十四节气中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霜降,含有天气显冷、初霜出现的意思,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此时节,草木零落,众物伏蛰,天朗气清。与节气白露的"露"不同,"霜"反映出空气中水份越来越少,是气候干燥的表现。一般来说,白天太阳越好,温度越高,夜里结的霜就越多。南宋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霜降之后,树叶开始萎凋,动物也逐渐进入冬眠期。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古人见此时节见豺狼在捕食时先把猎物陈列后再食用,像是祭兽一般,因此谓为"豺乃祭兽",其实是野兽将所猎物择其善者,陈而备冬罢了;后五日,树叶黄染或凋零,曰"草木黄落";汉·张衡《叹》写到:“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秋为期兮时已征。思美人兮愁屏营。”再五日,蜇虫咸俯,咸俯是垂头不动的样子,蛰伏的虫子不动、不食,显然是进入冬眠状态的描写。

霜降时节正是红叶烂漫,枫林尽燃之节。唐人杜牧的《山行》写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正是写山行的着意诗篇,枫林晚景也自然成了这个时节最典型的动植物象。中文世界里关于枫树的记录,嵇康的孙子嵇含早在《南方草木状》中,就记载“五岭之间多枫木”。他说枫树容易长瘤子,瘤子长到三五尺,称为“枫人”,则能通神。潘岳的《秋兴赋》中称枫为“槭”:“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帏。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尔雅·释木》释枫为“欇欇”。单个“欇”是厚叶弱茎,风吹就鸣的藤蔓;两个“欇”变成树,风在弱枝厚叶间穿行。可见“枫”是招风之意,“枫”因招风,而为“风灵所在”。宋代僧人赞宁的《物类相感志》中说,“枫木无风自动,天雨则止”;宋朝罗愿的《尔雅翼》则说“无风自动,有风则止”;把本意庸俗化了。因为风灵所在,八风集聚,枫树就庆幸地成为天的象征。正因风灵所在,也才有以枫木做马槽,马惊;以枫木做车轮,车翻的说法。

枫有悲伤、悲凉气息。《楚辞·招魂》的结尾就是“朱明承夜兮,时不可淹。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此段意谓:岁月逝往,昼夜相续,年命将老,不久相处,快归来吧。兰草覆盖了道路,江水茫茫,枫木独立,目极千里而伤心悲。枫为何有文化上悲凉的气息。其可上溯到蚩尤的传说,《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说,“有宋山者……有木生于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郭璞对此最原始解释是,“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已”是完后;“械”是用木制成的束缚,也就是枷锁。这段记载,很类似夸父弃杖化为邓林,而制伏蚩尤的枷锁,卸去就化成了枫木。械显然有威慑、镇伏作用,这械沾着蚩尤之血扔出去,激起天地噫气、万窍怒号为风。

枫的特产还有枫脂,《西厢记》里崔小姐十里长堤送别张生,用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我总因此想到枫脂。按南朝梁元帝萧铎撰《金楼子》中的说法,枫树每年在农历二月开素净的白花,花开完结实成毬,然后到夏天有脂溢出,称“枫香”;枫脂经千年无情岁月凝结,就成了琥珀,则变成古人的腰佩点缀。

霜降,在诗人眼里,是“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高雅闲淡的泠然风度;而落在满眼渴绿的植物爱好者的眼里,则是“一个特别难熬的季节又要到了”。不过,西方诗人雪莱说得好,“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心有期待。不也是最甜蜜的忧伤吗!

TEzuisheji提醒:原创作品/撰稿:谢人杰

一座朴素的禅意院子!

一栋旧厂房改造的民宿

古建元素

角神

东方美学

书法

欢迎投稿或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woaa.com/lqbzz/12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