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伦的私心

  东汉初年有个人叫第五伦,汉章帝时为司空(三公之一)。他为人诚实,不会花言巧语。他奉公守节,廉洁清白,勇于主持正义,从不见风使舵。哪怕在皇帝面前说话,也直来直去,决不阿谀奉承。他的儿子们都警告他,说他这样下去迟早会碰钉子,决不会有出头之日。可他就是不听,因此成了有名的无私之人。

  有人问第五伦:“您有私吗?”

  第五伦说:“以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可是我每当看见太尉、司徒得了千里马,我心里还不能忘记有人送马这件事。我哥哥的孩子有病,我一夜可以看望十次,可是回来,我就安稳地睡着了。我自己的孩子有病,我虽然不守着他,可是怎么也睡不着。由此看来,能说我无私吗?”

  显然,只有超然于人间烟火,才可能完全泯灭私心。其实,极力粉饰其无私的,大多为了扩张私欲。因此,坦然承认其有私的,大多能够抑制私欲。人能从内心深处挖掘自私的根源,并将它直言道出,已是不凡的境界。

脸上刺字的狄大将军

  宋朝有个残酷的制度,为了防止兵士开小差,要在兵士的脸上刺字。狄青当小兵的时候也被刺过字。过了十多年,狄青当了大将,但是脸上还留有黑色的字迹。

  有一次,宋仁宗召见他以后,认为当大将脸上留有黑字,很不体面,就叫狄青回家以后,敷上药,把黑字除掉。

  狄青说:“陛下不嫌我出身低微,按照战功把我提到这个地位,我很感激。至于这些黑字,我宁愿留着,让兵士们见了,知道该怎样上进。”

  宋仁宗听了,很赞赏狄青的见识,更加器重他。

  后来,因为狄青多次立功,被提拔为掌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一个小兵出身的人当上枢密使,这是宋朝历史上从没有过的事。有些大臣嫌狄青出身低,劝仁宗不该把狄青提到这么高的职位,但是宋仁宗这时候正在重用将才,没有听这些意见。

  狄青当了枢密使,有人总觉得他的出身和地位太不相称。有一个自称是唐朝名相狄仁杰后代的人,拿了狄仁杰的画像,送给狄青说:“您不也是狄公的后代吗?不如认狄公做祖宗吧!”

  狄青谦虚地笑了笑说:“我本来是个出身低微的人,偶然碰到机会得到高位,怎么能跟狄公高攀呢?”

  不隐藏卑微的出身,不攀搭显贵的声名,狄青之为狄青,显然伟岸莫比。反观今世之人,唯恐粉饰、假借、猎取不够,却不知甫一开始,即已失尽身体、财富与精神的自由。

包公与侠客的约定

 包公刚到开封府上任,开封城外常出怪事,连续有好几个恶霸在睡梦中被人勒死,而家里人连声音都听不到。官方悬高赏、出精差,却连杀人者的影子都没见上,因此只好将案情报告给包拯。包拯将案情反复研究、勘察后,发现这些死者,都是刚刚做过一件伤天害理的坏事。百姓称杀人者为“无名大侠”。

  有人来密告开封城里一个恶霸,仗着亲戚在朝中做大官,抢了民女,还把姑娘的父亲打伤致死。包拯用计守着“无名大侠”的到来,双方了解后,包拯说:“今后我若有哪件对不起百姓的事,你随时可来取我的人头。我也有一事要你答应,日后再有恶霸害人之事,请不要擅自杀人,我定以国法治他的罪。”“无名大侠”爽快地答应道:“只要大人能秉公执法,我决不再杀一人。若有违背,我必以死谢罪。”双方击掌为誓,各自归去。

  包拯果然把那恶霸定了死罪。此后,当包拯遇到困难时,就想到和“无名大侠”的誓约,总没辜负那位义士的期望,那位义士也没再出现。

  三年后一个清晨,一把比首把书信插到包拯的书桌上。他展开一看,大意是:我守约三年,未杀一人;昨日遇一伙歹人拦路劫杀良民,不听劝阻,我一时激愤,杀了四人,留下一活口,绑在大人房后树上;我已违约,请到城隍庙验我尸首。包拯依言去看,果真如此。

  包拯深受感动,叹道:“这真是自古以来少有的义士!身怀绝技,替天行道,除暴安良,诚待誓约,视生死如鸿毛,守大义如泰山,惊天地,泣鬼神,可惜命归黄泉了!”

  人心最易于相通者,不是形式或类别,而是信义或性情。如果坦荡无忌、真实不欺,那么,生死、好恶、得失等等,也便轻若浮云。

华佗拜师

  华佗名扬四海后,有一次,他发现一个自己无法治愈的病例被另一位老先生治好了,他就决定隐瞒自己的身份,到那位老先生门下去当学徒,拜师学艺。

  华佗到了老先生门下,虚心勤奋地学习,一学就是三年。一天,老先生外出治病,留下华佗在屋中拣药。这时,来了一个大肚病人,华佗诊断他得的是臌胀病,给他开了二两砒霜,让他分两次吃。病人拿了药后,大吃一惊:“啊!砒霜!这不是要了我的命吗?”他走出门,刚好碰到老先生回来,就赶快向老先生询问。老先生哈哈一笑说:“就是这个药方,放心吃吧,包你吃下病就好了。”

  病人走后,老先生却越想越疑惑:我的这个徒弟怎么会开出这个方子来治这种疑难病症呢?我没教过他呀!除了我之外,这世上能开出这个方子的人还有……莫非他就是华佗?

  到了这个时候,华佗只好拜倒在地,公开自己的身份。老先生赶忙将他扶起来:“华佗啊,你已经是名医了,还到我这穷乡僻壤来吃苦,真是不易!”此后,他便把自己的所有医术都传给了华佗。

  古人求学,非得苦心经营不可;今人劝学,纵使苦口婆心,也多枉然。质疑于人,质疑于己,既不迷信权威,亦不故步自封,最是求学的捷径。

孔夫子断案

  孔子53岁那年,做了鲁国的大司寇。

  这天一大早,孔子就驱车来到大堂。刚刚坐定,就听门外传来一阵吵嚷。孔子叫颜回出去看看。一会儿,颜回回报说:“外边有父子俩来告状,是父告子,子告父。”

  这一老一少破衣烂衫,灰头土面,来到大堂倒头便拜,接着吵吵嚷嚷地争着诉说。

  孔子把脸一沉,惊堂木一拍,道:“父不父,子不子,成何体统!老者先说。”那少者赶紧闭嘴,低头听老者陈述。

  原来,这爷俩一起过活,老者贪嘴,少者懒惰,家中一贫如洗,他们便常常为吃喝争吵打闹。今儿早上,父亲生气动手打了儿子,儿子赌气摔了家中唯一的饭碗。于是,父子俩就拉拉扯扯闹上公堂。

  孔子听了,走下大堂来到花棂子窗前沉思片刻,对衙役们说:“把他俩都给我关进大牢里去。”告状的爷俩本想让孔子给个公平合理的判断,没想到不分青红皂白就要投进大牢,双双连喊“冤枉”。孔子怒道:“身为周朝百姓,不懂伦理道德,还敢喊冤枉?”

  老者被关在新牢里,一个劲地唉声叹气。突然,梁头上传来一阵叽叽喳喳的叫声。老者有气无力地抬头一看,原来是一窝燕子。老燕子衔小虫从牢窗里飞进来,喂给雏燕。老燕子从早到晚,飞进飞出,从不间断。老者倚在墙根,竟看得入迷……再说那少者被关在一间旧牢里,里面又暗又潮。少者就趴在窗口往外瞅。庭院里空空荡荡只有一棵大槐树,槐树上有个老鸹窝,小老鸹正给老老鸹喂食。原来老老鸹生下小老鸹十八天眼就瞎了,自己不能打食,以后的日子全靠小老鸹来喂养。这样一连看了三天,老老鸹“咂咂咂”的叫声,终于唤醒了年轻人的良心……

  第四天,孔子升堂,从牢里提出老者和少者。这爷俩一见面,在大堂上抱头痛哭,哭得那个伤心样,衙役们个个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孔子问道:“你们知罪吗?”少者抹着泪道:“知罪。”孔子又问:“罪在哪里?”少者道:“罪在忘恩负义,不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后怎么办?”“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孔子点点头,又问那老者:“你知罪吗?”老者道:“知罪。”“罪在哪里?”“罪在教子无方。”“好了,”孔子判道,“养不教,父之过。你俩要彻底戒掉好吃懒做的坏毛病,勤于耕种,好生过日子。回去吧。”

  退堂后,颜回陪着孔子在院内散步。颜回望一眼树杈上的老鸹窝和低飞的燕子,由衷地赞叹道:“老师审案,实在是别具一格。”、

  人事难决的纷争,在动物植物那里,往往简洁有序,一目了然。因此,取法万物,假借万物,由万物而为我所用,由万物之理而及人事之理,多能豁然洞开。









































北京去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山东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woaa.com/lqbby/2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