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氏郡望圣地兰陵
?提示:点击上方萧氏文化↑免费入会并订阅本号内容
郡望兰陵的萧氏源流
萧怀臣
一、郡望兰陵的萧氏源流(一)萧氏郡望兰陵的确立兰陵是一块圣地,兰陵是一方热土,这里是今天多万兰陵人生活的家园,也是世界近万萧氏宗亲的郡望之地。年初,国务院批准苍山县恢复更名为兰陵县,让古老的兰陵县治再获新生,展现给世界的兰陵文化经典名片是:丝绸古国,初税之田,荀卿治邑,齐鲁首县,名门郡望,儒学圣坛,美酒之都,鲁南菜园。兰陵县名字出自先秦时期的楚国,最早这里属华夏缯国,一个盛产丝绸和美酒的地方,春秋末依附鲁国,鲁国正卿大夫季文子在此地设立次室邑,推行“初税亩”。战国时期,楚国北扩,占领次室,屈原时期设置兰陵县,是山东最早的县治,号称山东第一县。后圣荀子在此两任兰陵令近20年,此后著书立说,终老兰陵。荀子经学传承,兰陵成为秦汉时期中国儒学理论创新的思想高地,其弟子和再传弟子们开创了中国历史儒家治国的先河。秦汉时期设置东海郡兰陵县,西晋后期从东海郡析出兰陵郡,开始有兰陵郡之称。今日山东兰陵,郁香千年美酒,锦绣万顷菜园。中华民族统称炎黄子孙,黄帝为始祖,开始以部落血缘称姓,如姬姓、嬴姓、姒姓、子姓。后来各姓逐渐衍生出众多的氏,姓氏不分,统称百家姓。萧氏源于华夏族的“子”姓,得姓氏于商朝,商封微子于宋国都城商丘。微子名启,“微”是国号,“子”是姓。子姓在商朝以后派生出众多的姓氏,萧氏为众多子姓分支的一个。萧氏先人是商朝的殷民子姓,萧是最初应是对植物的崇拜,即对大地香草艾蒿的崇拜。从萧叔大心以萧氏为姓、到汉代萧何家族、延续萧望之、萧整时代南迁,历时千年。其生活的地域大致包括今河南商丘、安徽萧县、江苏丰县、山东兰陵和后来江苏常州、丹阳等地,但被历史确定为萧氏郡望的只有山东兰陵,而不是其他地方,为什么?郡望也叫地望。“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必须有地理和人文的两个要素构成。“郡”是一级行政区划,存在于秦汉至隋唐时期,相当于今天的省级下的市级单位;兰陵县在秦汉时期属于东海郡,公元年,西晋把东海郡分置为二,东海国(东海王司马越)和兰陵郡(追封卫瓘为兰陵郡公),兰陵地名开始有郡治之称。其它未设郡的地理名称很难称郡望。如鲁南的名门望族琅琊王也是如此。所以萧氏郡望具备了符合“郡”的第一个地理上的要素。“望”是指某个姓氏中在某郡,出现了有知识、有声望、有地位的官宦士大夫家族,世居某郡,为当地人所仰望的某个“姓氏”名门,并有别于其他同姓族人,有着区域历史人文上的优势。萧氏在兰陵的兴旺发达始于西汉儒臣萧望之。得益于兰陵儒家文化的一方沃土,荀子就是兰陵儒家历代弟子们的祖师爷。荀子是继孔孟后的第三位儒家圣人,史称后圣。齐国稷下三为祭酒,楚国兰陵两任县令,著书立说,终老长眠于兰陵,让兰陵成为继鲁国曲阜、齐国临淄之后,先秦儒家文化传承的第三块文化圣地。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尊崇“荀卿最为老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称为老师的人。汉代经学家刘向称赞“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荀卿新书》),是说兰陵人大都喜好读书学习,是因为有荀卿大力劝学的原因;南朝文学家刘勰誉为“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文心雕龙》),是说荀子在齐国的稷门之下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清新学风,在楚国的兰陵地方化育了高尚美好的社会风俗。荀子之后的兰陵儒家传承,代代延续,从儒家经典著作中,我们找到了一条清晰的师承路线图。如果以师徒关系来划分:第一代荀子,最为老师。在兰陵的弟子李斯、韩非、张苍等人走出兰陵,为秦汉帝业立了大功。而另一弟子浮丘伯在鲁南楚国传授经诗,教书育人,为第二代。教授的学生有白生、刘交、申培公等人,为第三代;而申培公和董仲舒在兰陵培养的弟子有王臧、缪生、萧奋、褚大等人,为第四代;兰陵人萧奋当了老师,弟子中有兰陵人孟卿,为第五代;孟卿做老师,兰陵的学生有疏广、后苍(郯人,一说兰陵人)和儿子孟喜为第六代;后苍是汉朝的博士,先是在兰陵教书,弟子有萧望之、翼奉(下邳人)、匡衡等人。这些生长在兰陵的儒家人物,成为西汉时期的经学大师。在师承关系上,如果荀子是兰陵儒家的第一代祖师,到了萧望之就是荀子的第七代弟子。这是研究儒学历史传承的一条主线,没有离开兰陵区域的圈子。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打压,种种迹象表明,因荀子是李斯的老师,李斯在策划全国焚书的过程中,荀子在兰陵收藏的儒家著作,没有受到焚毁的噩运。荀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便有了竹简经书的代代传承。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实行的是道家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治国方针,儒家思想不被尊崇。但兰陵儒家文化的传承在继续。到了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长安建立太学,设立五经博士。荀子在兰陵的再传弟子们终于有了出头之日。在兰陵教书的后苍是经学大师,和他在兰陵弟子孟卿、疏广、疏受、萧望之、翼奉、匡衡等人,都是戴着儒家博士的桂冠登上西汉政治舞台的。萧望之从兰陵耕读世家的寒门子弟,走进士大夫的行列,最后做了皇帝的老师。萧氏选择兰陵为郡望,是根植于兰陵儒家文化这块沃土,构筑起兰陵的书香门第,满足了兰陵望族所必须的人文要素。萧氏郡望的确立始于南朝。西晋后期永嘉之乱,汉人南迁,萧望之第14世孙萧整率萧氏和百家离开故土,侨置江南。当萧氏子孙登上南朝皇权帝位后,南朝国史、萧氏家谱中对地望籍贯的记载只有两个字——兰陵。萧氏选择郡望为兰陵是一种神圣。期望儒学书香传家,薪火不断,生生不息。在兰陵古城,萧氏墓园在城北,荀子墓地在城东南,两地相据4公里。凡是初到兰陵的人,都会因这两块墓园长眠着中国历史上的两位儒家大师而肃然起敬,感叹不已!如今鲁南地区的高考学子们,都把荀子当作劝学读书的祖师爷,到荀子庙前读劝学,励志气,拜圣人。所以,我海内外萧氏族人,当您来兰陵寻根问祖,一定要祭祀萧公望之,还要去拜访一下兰陵儒家文化的祖师爷荀子。(二)先秦至汉代的萧氏世系萧氏家谱是以萧何为一世祖编排,并成为萧氏家族的共识。因为萧何是西汉开国丞相,功勋卓著,也是萧氏在汉初时的杰出人物。在中国氏族文化中,以古代同辈著名人物列传本宗族的世系代表,并称为世祖,是族人的最佳选择。所以萧何居汉初的萧氏世祖行列,当之无愧。而萧望之作为兰陵时期的萧氏世祖,也是萧氏众望所归。这里需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先秦至秦汉时期的家谱传承中,为什么是一条直线?因为人们讲究封建的等级门第观念,一个家族中,留下历史记载的,是封侯。封爵的承袭和有社会地位的人,处于下等地位的庶人、平民、三教九流之人,是很难留下记载的,那时姓氏出现的时间不长和文字记载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将整个家族的传承都记录下来,家谱之说是汉代纸的发明和印刷术出现后,才成为可能。所以我们看到各姓氏早期世系的传承之人,是将有社会地位的人作为世系的主线,他们是代表了那个世系的同辈人。萧氏家族先秦至秦汉时期生活在今苏鲁豫皖的圈子内,萧何与萧望之有着一样的家族血缘基因,历史将二人的辈分传承连成一条直线,是因为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那段历史。同样,我们看到汉书记载,萧望之有弟弟,因犯法萧望之受到连累降职处分,但家谱的传承只有萧望之的名字,他的弟弟和后人怎么没列入,这是问题吗?如果他弟弟的后裔今天仍在传承,你能说萧何、萧望之不是你的直系先祖吗,即使用现代科学的鉴定,也是不会有任何疑问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苛求古人,当代研究氏族文化的学者们无需在论证上煞费苦心。(三)萧氏家族的兰陵堂号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和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宗亲的聚集场所和文化象征。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数世同堂,堂号成为共同徽号。族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并在宗祠家庙匾额上题写堂名。祠堂名号是表明家族源流,区分世系、支派的标记,也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更是后裔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人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的的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姓氏郡望的堂号担负着一个氏族总堂号的功能,并与上下各分支堂号衔接。兰陵是萧氏郡望,“兰陵堂”也被萧氏家族视作萧氏家族总的堂号。这里还需特意说明的,是中华萧氏大家庭中,有一支与兰陵萧氏尚无证据为直系关系的契丹萧氏,也是兰陵堂的一个分支。源出千年以前,契丹人为了开拓入主中原,将兰陵郡望视为契丹萧氏家族的文化发源地。如果撇开战争扩张土地争夺国家政权的因素,我们今天理解,这是古代北方民族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和归顺。作为今天契丹萧氏,理所当然的是中华兰陵萧氏的一部分。所以,如果今天的契丹萧氏后裔来兰陵祭祀祖先,是对千年前契丹萧氏对兰陵圣土的神往和尊崇。萧万长先生题写的“兰陵堂”牌匾,已高悬在兰陵萧氏大宗祠主殿,这是兰陵萧氏的郡望堂号,神圣而庄严。我们看到,每逢重要节日,兰陵县及周围区域的萧氏族人,都纷纷赶来,供奉香火,祭祀先祖,并成为常态。同样,衣冠南渡走出的兰陵萧氏后裔,无论是江南、台湾、海外,虽然星散世界,都建立了各自的分支堂号和支系家谱,这是萧氏历史血脉标志,是家族代代传承的珍贵档案,更是中华氏族文化中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萧望之的儒臣人生
萧望之是西汉重臣,生于公元前年,逝于公元前47年,经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四个帝王时代。年是萧望之年祭祀,中华萧氏宗亲会在兰陵举行了简朴的祭祀活动。研究和了解萧望之的人生经历,依据是中国历史古籍《二十四史·前汉书》,“萧望之传”,用字记录了这位兰陵先贤的坎坷一生。萧望之出生于汉武帝时代,少年时期,县、乡、里三级都设立学校,县称县学,乡叫乡序,里叫里庠,相当于现在的高中、初中、小学的设置。少年萧望之居住在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就是兰陵城内,现在的兰陵镇驻地。小仲村(萧冢村)只是萧家的墓地。萧望之8岁读书,拜郯人后苍为师。“《萧望之传》载“师同县后苍且十年”就是在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萧望之学习“齐诗”,与翼奉、疏受、匡衡等都是同学。十年寒窗,三级学校都读完。由于刻苦努力,成绩优异。18岁那年,长安太学选拔经学人才,萧望之等和老师后苍都被推荐选拔。后苍担任五经博士。萧望之拜同学博士白奇为师。20岁时,师从夏侯胜研究《论语》、《礼服》。夏侯胜是“鲁论语学派”创始人,萧望之是夏侯胜学派的著名弟子。史籍记载,萧望之写有赋文(相当于现在研究论文)四篇,成为京师儒生们称赞的范文精品。(一)刚正不阿,遭受入仕波折。萧望之29岁时,试图从太学的儒生走向仕途,却遭受升职过程中的第一次人生波折。大将军霍光府中需增加文官,长史(秘书长)丙吉推举太学的儒生王仲翁、萧望之等人应试。因霍光府上刚刚发生上官桀谋反的案子,霍光府邸加强出入安保措施。王仲翁等被侍卫脱光衣服检查后,萧望之认为这是在侮辱人格,拒绝脱衣搜查,并与侍卫发生争执。大将军霍光得知,让侍卫放行,接见了萧望之,敢于直言的萧望之指出这种行为不合礼仪。所以没被录用,走上仕途的机会错过。王仲翁被录用,三年后升了官。萧望之一拖四年。32岁时,参加射策考试,即抽签答题,取得甲科成绩,被录用为“郎”的职位,即宫殿门口的卫士,被分配到小苑东门站岗执勤,担负守卫宫禁之重任。王仲翁出城,前呼后拥,十分荣耀。见萧望之执勤,嘲讽萧望之当年自命不凡,结果今天只做了个看门的?”萧望之的回答是“你我各从其志。”萧望之36岁时,已守卫宫禁四年,因弟弟犯法受到牵累,被免职降级下放郡级为郡吏。担任御史大夫的魏相,听说萧望之为人耿直,才识渊博,经考查招用为御史大夫府上的文官。萧望之工作勤恳能干,受到魏相的赏识,就将他提升为大行治礼丞(相当于办公室主任),让其负责处理府中接待、礼仪等后勤内务。(二)朝堂任职,参与国家政事。萧望之40岁时,辅政专权的大将军霍光病死,儿子霍禹升为大司马主持朝政,侄孙霍山担任尚书,霍家亲属都得到重用。汉宣帝开始亲政,很想有一番作为,便广揽人才。他听说萧望之很有才华,对政事有独到见解,想召入朝中。第二年夏,京师长安遭冰雹灾害,信奉神灵的汉宣帝认为上天降怒惩罚自己,感到迷惑。萧望之写了分析的文章觐见宣帝,当面解说灾异之事。并以当年鲁国季孙氏占据兰陵次室,削弱君权为例,对霍氏专权朝政深表忧虑,建议宣帝“亲理政”,“举贤材”,“考功能”。宣帝认同萧望之的建言主张,便将其调进朝内,担任接待宾客的官员,负责御前传达、通报等事务。萧望之忠于职守,勤于政务。因工作政绩突出,深受宣帝信任,升为“谏大夫”,专掌朝中官民上书奏章,负责处理日常政事议论。又被提升为丞相司直。一年连升三级,年薪石。萧望之42岁时,霍氏家族霍禹等谋反,欲废汉宣帝另立,阴谋败露,霍氏家族被诛灭。彻底结束了霍氏专权的局面。萧望之作为朝臣的培养对象,首先下派锻炼,担任郡国守相,任命萧望之为平原太守。任职期间,发现地方一些官员任意妄为,便上书汉宣帝,建议尽快处理诸侯弊端。汉宣帝认为上书有理,将其调回京城,担任九卿之“少府”,掌管朝廷财政事务。汉书“徙杜陵”,是指这时萧望之将家属子女搬到杜陵居住,这是汉朝大臣们聚集居住地。萧望之45岁时,汉宣帝认为他精明持重,可担当丞相一职。但因书生意气太重,执政经验不足,仍然须要下派锻炼。被任命为左冯翊[yì](这是相当郡太守的京官),干了三年,京师民众赞其施政有方。萧望之47岁时,升任九卿之一“大鸿胪”,负责处理少数民族事务。萧望之对遥远的西域乌孙国取消和亲政策,对发生内乱的北方匈奴,遣使慰问,扶弱救灾,派兵辅助平定平乱,匈奴单于臣服了西汉。萧望之49岁,升任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执法、监管朝廷机要(相当中纪委)。这是位列三公,相当于宰相的朝廷职位。(三)太子太傅,树立经学权威。
萧望之担任御史大夫4年,敢于直言,得罪不少同僚,特别是一些皇亲国戚的人物。有人接连向皇帝打小报告,挑拨萧望之和丞相的关系,还告发萧望之对来使傲慢,甚至有贪财行为。汉宣帝当面谈话进行路线教育:“你身为大臣,精通经术,列九卿之上,为人景仰,却不奉法自修,傲慢不逊,难为众臣起表率作用。”萧望之虽然知识渊博,但不懂官场生态的潜规则。不再担任御史大夫。萧望之53岁,当了太子太傅,成了皇太子刘奭[shì]的老师。这一干便是6年。回归儒学的讲台,萧望之有了施展才能的天地。在他57岁时,主持了中国儒学史上的一次大辩论——石渠阁会议。汉宣帝在石渠阁召开儒学会议。各位名儒发表议论,萧望之点评,汉宣帝裁决,确定哪些学派可以列为官学。萧望之总结会议中辩论的精华,编写《五经杂议》篇,对各学派的理论评价,为后来儒学发展影响深远。由他修定的经学理论和儒家礼仪成为汉朝封建统治的政治法典,从而确立了两千年来封建王朝儒家治国的思想,这是后世对萧望之影响中国历史的最高评价。(四)元帝昏庸,宦官陷害忠臣萧望之59岁,汉宣帝病重,拜为前将军光禄大夫,同外戚史高和太子少傅周堪三人为辅政大臣。去世后,太子刘奭(shì)继位,即汉元帝。大司马史高位居臣首,但无所作为。萧望之、周堪以帝师身份受信任,执政初期,国事凭二人决断。萧望之又推举刘向、金敞到朝政任职。萧望之等儒臣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外戚史高的心理失去平衡,与萧望之等人矛盾日深。宦官弘恭、石显趁机投机钻营,同史高结盟,形成儒臣与外戚、宦官势力的对立。萧望之针对宦官参政,建议元帝罢免宦官,改用贤明之人,但元帝认为宦官没有家室,形不成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这就使儒臣与外戚宦官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矛盾导火索出在用人提拔上。有一个地方官叫郑朋,为谋求到朝中做官,洞悉朝中的官宦矛盾,先是上书萧望之揭发外戚势力的弊端,并希望得到提拔入朝做官,萧望之派员调查,发现此人是劣迹多端的小人,决定不予推荐。郑朋反过来又向史高等人诬告弹劾萧望之等儒臣的所谓罪过。宦官将郑朋推荐给元帝召见。并罗列萧望之的问题,在萧望之等朝休之日,上奏元帝批示。汉元帝将奏状交宦官查证,弘恭和石显二人去萧家查讯。萧望之怒不可遏,愤而斥责。弘恭和石显禀报汉元帝,说萧望之等私结朋党,毁离贵戚,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请“谒者召致廷尉”。汉元帝认为这话的意思是派宦官去把法官喊来,查一查萧望之是不是有告发的罪状。所以他提笔签字“同意”。可汉元帝根本不明白的是“谒者招致廷尉”一句,是汉朝官场的政治专用术语,谒者就是专门替皇帝传话的宦官们,廷尉是主管刑狱审判的。这话的意思是:“把人抓起来关押。”相当于现在的“双规”。既然皇上批准,宦官立即传旨将萧望之和周堪缉拿下狱。次日元帝上朝,想召见两臣。臣下告知二人都已下狱。元帝大惊:“何人敢把老师拘到狱中?”弘恭、石显跪答:“前日曾蒙陛下准奏执行!”元帝问:“仅称‘召致廷尉’,怎能妄为拘捕?”元帝还是不理解“召致廷尉”即下狱,看来二位老师儒家知识教的太多,社会知识没学到,出了问题才恍然大悟。命令立即将老师释放,照常上朝。这事非同小可,影响极大,一旦萧望之回朝执事,宦官们罪责难逃。弘恭、石显匆匆与史高密议。史高亲自面见元帝说:“陛下即位未久,还没有以德感化天下,便将师傅下狱。如果说他们没有罪,显得有些粗疏草率,臣以为还是将他们免官为好。”作为皇帝,都是将自己美化成圣上,永远正确,从来不能当面承认是自己有过错,于是因错就错下诏说:萧望之辅导我八年,没有罪过。而周堪、刘向有过错,给予开除公职,罢官为民的处分。事件结束后,萧望之深受打击,没能上朝。时间不长,陇西发生大地震,城墙皇庙房屋毁坏,死伤人很多。元帝认为这是上苍惩罚自己。昭示全国,赐封萧望之为关内侯,食邑六百户。元帝还打算萧望之继续入朝为相。但外戚宦官集团在设法阻止。萧望之的长子萧伋是负责皇帝骑从的官员,见皇上态度回转,希望为父亲冤案平反,便上书为父鸣冤,请求严惩诬告者。宦官得知,恶人先告状,诬陷萧望之教唆儿子,把过错推到皇上,对皇上的不敬,应抓捕治罪。汉元帝犹豫再三后,批准了抓捕。宦官得到圣旨,派兵包围萧府。萧望之见元帝亲笔,绝望不堪,仰天长叹:“我曾位至宰相,如今年过花甲。若为求活苟生,还有什么意义呢?”横下心来,饮毒酒自尽。终年61岁。史籍记载,得知萧望之死讯,汉元帝正在就餐,听此消息,饭不吃了,哭得很伤心,好多人在旁看着,如此愚蠢的皇帝,成为千古奇谈。政治舞台也许就是这样,不管你是古代师傅还是现代姑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萧望之身为天子之师,官高位重,由于君主操纵无能,却遭到宦官的暗算,这也昭示了儒臣治国的历史局限性。东汉班固评说:“望之堂堂,折而不挠,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汉书·萧望之传》)”这倒是对萧望之儒臣人生的忠实评价。萧望之是一代儒学大师,一生恪守儒家信念,刚正不阿,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追求和梦想。如果今后能将其历史传记故事搬上荧屏,昭示现代人,倒是兰陵萧氏文化研究中值得推出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五)魂归故里,萧绍复还兰陵史料记载,萧望之去世后,其孙萧绍携家复还兰陵守业,并按萧望之生前遗愿,让其魂归故里,长眠在兰陵故土上。萧绍为什么要复还兰陵故土?查阅历史,此时正处在西汉政权灭亡的历史关口上。王莽篡权,建立新朝,改制失败,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战争灾难导致长安“三辅大饥,人相食,城廓皆空,白骨蔽野,遗人往往聚为营保,各坚守不下。赤眉虏掠无所得,十二月,乃引而东归,众尚二十余万,随道复散”(《后汉书·刘盆子传》)。汉家皇陵也惨遭挖掘。发迹于莒县、东海郯城,徐州地区的赤眉军,号称百万。长安战败,仅剩20万人。东返故乡途中最终溃散。据此分析,萧绍复还兰陵,应是随着难民和逃亡故土的兰陵老乡们一同回到故土的。在兰陵萧氏家谱上,东汉、魏晋只有少数在郡县任职的官员。农耕为本,经学传家是萧家恪守的信条。随着社会变迁和朝代更迭,萧氏后裔开始了由经学世家向军功仕途的转变,并重新登上南朝的政治舞台。三、兰陵萧氏的辉煌时代(一)兰陵萧氏家族的南迁从魏晋到南朝的一百多年间,兰陵地处徐州、琅琊、东海的相连地区,曾发生过曹操屠城、八王之乱等重要战事,是国内战乱、动荡频发的区域,而影响深远的则是西晋“永嘉之乱”。公元年,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引发了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浪潮,北方汉人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纷纷举族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史称“永嘉南渡,又称“衣冠南渡”。中原民户迁至长江流域者达百万人,南迁时间持续了八十多年。郡县乡里,墙宇颓毁,蒿棘成林,十室九空。这是中古时代出现的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的高潮。北方胡人的铁蹄横扫中原,握有兵权的琅琊王司马睿、东海王已经率该地区的兵士南渡,在建康(南京)立足。带领兰陵萧氏和地方百家民众南渡的领袖是萧望之第十四世孙萧整,和他的两个儿子。萧整生于曹魏时期,幼居东海郡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今兰陵镇)。萧整承袭兰陵望族世家,耕读为本,熟读经书,儒学传家。萧整生活的兰陵县先后隶属东海国和兰陵郡。面对永嘉之祸,五胡乱华,匈奴铁骑蹂躏,中原萧条,白骨涂地的惨烈,和社会崩溃的危机局面,萧整忧心不已,振臂高呼。时任琅琊即丘令的长子萧俊和担任济阴太守次子萧辖,也率领部下退到家乡兰陵,兰陵萧氏宗亲和周围百家乡民,统统集合在萧整的旗下,沿着泇河、沂河古道,开始了背井离乡的逃亡,在淮阴(今江苏淮安)一线,萧整受命担任淮阴县令,收拢晋朝臣民,建立淮水防线,抵御胡人继续南下。当北方胡人铁骑来袭时,大批难民不得不继续南下,渡过长江。萧氏家族退居江左。为安置北方侨民,东晋政权在江南设置了南兰陵郡县。萧氏家族这一呆就是年,萧整终老于江南,再未返回故土。百年后,萧整子孙建立齐梁两代帝国,尊始祖萧整为皇高祖。南兰陵成了兰陵萧氏家族的第二故乡,直到唐朝的贞观之治,南兰陵侨置的地名最终废止。(二)齐梁萧氏帝国的辉煌面对南北分治的中华国土,兰陵萧氏家族的精英人物们,为能早日实现南北统一,以武攻治天下,积极投身到北伐收复失地的行列中。他们借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继母萧文寿(萧望之第十五世孙萧亮之女)皇后族势力,凭军功登上了南朝的政治舞台。公元年,被封为齐王的刘宋大将萧道成(萧望之第十八世孙),废掉刘宋9岁的小皇帝,建立齐朝,也称萧齐、南齐,管辖地区为江南半壁江山。萧齐王朝存在24年,历经7帝。齐高帝萧道成在位4年,他任用寒人掌权,提倡节俭,减轻人民负担,与北方通好,维护边境安定。他的儿子齐武帝萧赜执政10多年,让百姓休养生息,南朝经济得到发展。但齐朝末年,皇室内部为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公元年,萧道成族侄萧衍起兵,攻入都城建康(南京),改国号梁。这便梁武帝。梁朝56年,历经6帝。萧衍在位48年,后发生侯景之乱被囚禁,饿死在台城,终年86岁。他是中国历史上继汉武帝(在位54年)、清朝康熙(在位60年)、乾隆(在位60年)后第四个在位时间最长的封建皇帝。梁朝后面是陈朝,最后被隋朝所灭。齐梁两朝是中国正统的封建王朝,也是萧氏一个家族建立的王朝,代表了萧氏家族的辉煌和鼎盛。但是两个朝代名称不一,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齐梁两代在南北对峙中,没有光复北方的兰陵故土,更没有统一北方,只是把中华的文化在南方发扬光大,但是萧氏家族却在南北分途历史的拐点上顺应了潮流。(三)西梁小朝廷顺应潮流
梁朝灭亡,但梁国没有覆灭,萧望之第二十一世孙,梁武帝嫡孙,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萧詧称帝江陵(今湖北荆州),史称西梁或后梁。萧氏最后的小朝廷,先后依附北朝的西魏、后周和隋朝,偏安西南江陵一隅,历经3帝,共33年,不列中国历史的正统。后来,西梁皇室女儿与隋朝太子联姻,在隋朝建立多年后的公元年,最后一个萧氏皇帝孝静帝萧琮,认识到统一大势不可阻挡,便率公卿百官进入长安,归顺了隋朝,隋朝给他国相地位。南北分治年的中国终归统一。盛唐时期,萧氏依然保持着文化传家的显赫家族地位。(四)南朝萧氏的著名人物在整理南北朝直到隋唐萧氏家族称帝人物名单中,我们共列出27位称帝者,第一个是齐高帝萧道成,最后一位是唐初在江南的“鸣凤帝”萧铣,时间跨度年。其中列入正统朝代更替的11帝,他们是:萧道成、萧赜、萧昭业、萧昭文、萧鸾、萧宝卷、萧宝融、萧衍、萧纲、萧绎、萧方智,不列入正统的“编外”皇帝16位。如果按即位的方式划分:自立为帝的7位,继承接班的5位,他人扶持称帝的9位,因儿子称帝追尊父亲为虚位皇帝的6位。在萧氏帝王人物中,有为历史所推崇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萧齐开国皇帝萧道成执政仅四年,壮志未酬,但留下“使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的豪言壮语。儿子萧赜执政时期,关心百姓疾苦,废除暴政苛税,严惩贪赃枉法,与北魏通好,使南朝社会有了和平安定的环境。梁武帝萧衍是作为一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留存青史的。在位的前30年,励精图治,政绩卓著。他大力提倡节俭。自己身着布衣,只吃粗茶素食,不饮酒,不听音乐。在历代君王中实属罕见。梁朝前期国势日上,民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宁。因梁武帝尊儒奉道,笃信佛教。他的“三教圆融”思想,促进了中国佛教本土化的进程。萧衍老年成了“菩萨皇帝”,举国兴佛,荒废了政治,四次舍身出家,花费国库重金赎回。“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朝在侯景之乱后灭亡。所以毛泽东借唐诗评价:“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南朝兰陵萧氏在历史文化上有着重大贡献,涌现出一批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是南朝的“文化盛世”。以萧氏皇室成员为中心,著名文学人物有:萧子良和竟陵八友永明体诗;萧纲、萧绎兄弟的宫体诗。最为主要的代表人物英年早逝的太子萧统,世称“昭明太子”。主编《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陆游称“文选烂,秀才半。”文学和绘画有名的,是梁元帝萧绎,著述为历代帝王第一。现存《金楼子》六卷,名列当今诸子百家学说之一。绘画作品有《职贡图》,描写了当年出访梁朝的25国使者不同相貌服饰。可惜他焚毁梁朝的藏书14万卷。(五)一叶九相的唐朝萧氏唐朝被称为古代皇朝的盛世时代,主要原因是从东汉末年发生战乱,历经四百年,各民族终于融合在一起,大一统的格局才能出现盛世。在唐朝年间。兰陵萧氏家族先后有10人登上国相高位。他们是:初唐二相:唐高祖、唐太宗时期的萧瑀;唐睿宗时期的萧至忠。中唐三相:唐玄宗时期的萧嵩;唐肃宗时期的萧华;唐德宗时期的萧复。晚唐五相:唐穆宗时期的萧俛;唐懿宗时期的萧寘(zhi);唐宣宗时期的萧邺;唐僖宗时期的萧倣和萧遘。除萧至忠是兰陵萧氏皇舅房分支外,九人都是萧统的后代,被史家称作“一叶九相”。宋代史学家、文学家欧阳修、宋祁在《新唐书》中称赞:“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以浸微而亡,故余祉及其后裔。自(萧)瑀至(萧)遘,凡九叶之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矣”。从隋朝宰相萧琮(cong)开始,经历了南朝的辉煌和唐朝嬗变,依然是中国历史政治舞台上的明星家族。(六)兰陵萧氏后裔——萧江氏中国萧江氏祖居江西婺源江湾。经查《萧江世系谱》和《江湾萧江大宗支系图》,萧江氏源出兰陵萧氏,当代革命家江上青(原名江世侯)及其子——曾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都是兰陵萧氏的后裔。萧江氏源远流长,其先祖追溯到汉相萧何三世孙萧彪“始徙兰陵县”(今山东兰陵县兰陵镇)后其子孙世代居兰陵中都乡中都里,直到西晋淮阴令萧整。
萧整,字公齐,萧何二十世孙。西晋末年发生“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北方战乱,河南、山东、淮北皇室世族纷纷逃往江南。淮阴令萧整为避战乱,于东晋元年()从山东兰陵县携全家渡过长江,在当时武进县县城阜通镇之东城里定居下来。当时北方大批移民寓居江南,占地聚居,于是朝廷在江南各地设侨置郡县,仍保持北方原郡县之名,以招抚安置原籍流民。因侨迁武进县境内的多为山东兰陵县人士,所以就在武进县境内侨置兰陵县。凡侨置郡县均冠以南字,所以名南兰陵。萧氏一族自萧整迁居武进后又世称南兰陵人。这就是《江湾萧江氏大宗支系图》中所称:“淮阴令萧整始过江居武进县之东城里为南兰陵”。后世遂称萧整南迁后的萧氏及其后裔为武进兰陵萧氏”或“南兰陵萧氏”,萧整成为南兰陵萧氏的始祖。萧氏家族在南兰陵定居百年后再度繁兴起来。到南朝时,萧整后代萧道成和萧衍先后成为齐、梁两朝的开国皇帝。“齐梁萧氏”到隋唐时,萧衍长子萧统的后裔名望德业相续不绝,成为唐代“名相世家”,从唐初的萧瑀到唐末的萧遘,共十人官居宰相。唐朝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华再次进入分裂割据时代。齐梁萧氏传至唐末宰相萧遘次子萧祯,萧望之的第三十二世孙。年朱温篡唐,改国号为梁,史称五代后梁。萧祯时为唐柱国上将军、江南节度使,面对朱温篡权,担任国相的父亲萧遘蒙难,为效忠唐朝,起兵反梁,遭到挫败,尽管朱温多次召其回朝,但他不愿归顺后梁政权替朱温效力,誓不渡江北上,并指江易姓,隐于今安徽歙(shè)县篁墩山中,为念先世从北渡江而南,遂改萧姓为江,为区别其他江氏,自称“萧江”,自此就有了“萧江氏”之称,萧祯改名为江祯,萧祯成为“萧江氏”始祖。《萧江世系谱》中称“(萧)节度使祯迁歙之黄墩易姓江。”年江祯去世葬今黄山屯溪,墓前有萧江牌坊并立青石墓碑,墓碑上刻有“江氏唐始祖兰陵萧公之墓。”后江祯长子江董自歙县黄墩迁婺源皋径,成为萧江氏迁婺源始祖。至宋朝,江董八世孙江敌又率族人迁居“风水宝地”婺源云湾,后改名江湾,江敌称为萧江氏迁江湾始祖。萧江氏传至明代江一麟,为婺源萧江氏二十五世孙,官至右都御使兼户部侍郎。萧江氏三十世孙江永,是清代杰出的经学家和音韵学家。清末民初教育家江谦,也是江湾萧江氏后裔,先是南通师范,后是今东南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首任校长。婺源江湾萧江氏支系派远,奕叶相承。据《萧氏世系谱》记载,自十一世江溥迁淮开始,至三十世江世枨于清乾隆年间迁南京止,江湾萧江氏外迁七十四户之多。清咸丰六年前后,太平天国军转战婺源境内,世居江湾的江振鑫与村人结伴迁居江苏江都县仙女庙。江振鑫在江都县城河南岸街边开了一个盆桶木器店,铺号“江振鑫”。其中江都繁衍的第一代有男江绍岳,又名江石溪,年轻时赴故府徽州应试秀才,旋至江都拜名医学中医,独立行医于仙女庙和头桥一带,后被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聘用,担任大内河轮船公司协理,负责处理扬州方面事务,后又参与张謇在东台、大丰垦牧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江石溪及夫人范氏(—),生子女七人,其长子江世俊生子女五人,江泽民就是江世俊的第二个儿子。江石溪的六子江上青(—),原名江世侯,六媳王者兰(—),生长女江泽玲,次女江泽慧。江上青在中学时代就积极投身进步学生运动,后入上海艺术大学和上海暨南大学学习并从事学运工作。抗战爆发后,江上青受党派,赶皖北创办军事政治学校和组建抗日武装力量,不幸于年7月牺牲。江上青牺牲后,其兄江世俊深念手足之情,按江淮风俗,举行家祭,将次子江泽民承祧(俗称过继)给江上清为后。综上所述,追根求源,萧江氏乃源出兰陵萧氏后裔,世代承继,由齐梁萧氏,而隋唐萧氏,而五代初后梁萧江氏,由江湾萧江氏而遍及全国,根据萧江氏家谱的记载,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先生为萧江氏36世,排列兰陵萧望之第67世。兰陵是他们先祖的故乡。(七)萧氏家酿——兰陵美酒年《山东第一次物品展览会审查报告》中记述:“兰陵美酒,……父老相传为萧氏家酿”。为什么呢?这要从兰陵萧氏与兰陵美酒说起。兰陵是美酒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酿酒业发达,以兰陵美酒而著称。我国早在多年前的夏禹时期就有了酒。夏禹的臣子仪狄造酒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尽管当时遍地水患,夏禹怕人们喝醉了酒影响治水而禁止造酒。但是仪狄用米和水造酒的方法还是一代代传了下来。夏禹的裔孙少康(即杜康),也是传说中造酒的发明者,据说他造的酒是一种低度的黄酒。
后来,萧氏的祖先商部落的始祖契,居于今河南商丘附近。传到他的子孙相土的时候,势力扩大到今渤海一带。从相土的4世孙开始,便从事畜牧业,直到商朝的盘庚迁殷前(商朝前期),人们一直过着游牧的生活,这时期酿酒不够发达。盘庚迁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后,进入商朝后期,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殷或商殷。这时,由畜牧业转为农业生产,人们也有了定居的生活。当时的农作物有禾、稻,稷、黍等。殷代的主要生产者是奴隶,奴隶主把榨取的粮食除作为食用和饲料外,有相当一部分便用来酿酒,稷、黍是当时酿酒的主要原料。后来发现的商代甲骨文中,除提到酒外,还有醴和鬯。据说醴是当时人们饮用的一种甜酒;鬯是当时人们用来祭祀降神的酒,用郁金、黑黍酿造而成。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殷代青铜器中有各种各样的较精致的酒器。因为萧氏繁衍生息的地方是商殷的附庸国,萧氏的祖先是商代数代国王,所以,萧氏在商殷后期,西周初期,就掌握了酿酒的技术。甲骨文武丁卜辞中就有“鬯其酒”之句。兰陵地势清旷,土质柔软,地下水清冽回甜,且米谷优良适宜酿酒。战国后期,萧氏徙居于兰陵后,便以种田、酿酒为业。如果当时已有了酿酒业,那么萧氏带来了特殊的酿酒技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兰陵的酿酒业。如果当时还没有酿酒业,那么兰陵的酿酒业无疑是萧氏引进的。就是从这个时候算起,兰陵的酿酒也有多年历史了。西汉初,萧氏出了一名开国宰相萧何,时隔年的宣帝时,又出了一名儒家首领、宰相级大臣萧望之,所以萧氏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个时期,兰陵酒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由当地销售转向外地销售,并以“萧氏家酿”的冠名销售长安、杜陵一带。可能是名人的效应,再加上优良的品质,兰陵“萧氏家酿”很快就在长安一带打开了销路,甚至成为皇室贵族招待宾客或馈赠亲友的佳品。从此,父老乡亲便把兰陵酒称为“萧氏家酿”,兰陵“萧氏家酿”也由此闻名于世。兰陵酒享有盛名,始于唐朝初年。当时全国各地的商贾云集于兰陵,使兰陵酒畅销到今西安、南京、杭州等地,并有“闻香下马,知味停车”之美称。有着酒仙和诗仙之称的李白,由任城去下坯道上,途经兰陵,被酒香吸引,不禁多喝了几碗,留下千古绝唱《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此乃我国古今最完美的一首赞酒诗,赞美的就是我们萧家酿的美酒。兰陵酒经李白咏赏,而名益著,并被列为奉献历代帝王的贡品。后历经进步,造法愈精。据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兰陵美酒在酿造中放些瓜种米,核桃仁、大枣、郁金等食物和药用植物,不仅“清香远达,色复金黄”,而且具有活血、祛风散寒的作用,“亦用药”,常饮入药俱良,清香远达,色泽金黄,饮之至醉,不头痛,不口干,不作泻,其水称之重于他水,邻邑所造皆不然,皆水土之美也。适量常饮有益健康。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在兰陵镇修公路时,曾挖掘出带有“鬯”字的商代酒器。年12月,在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中,发掘出沉埋年的酿造酒,在国内外考古界和酿酒界中引起强烈轰动。据考证,楚王陵在一千年前曾被盗掘,主墓室遭到严重破坏,只有墓道两侧的庖橱间、储藏间被盗墓者忽略,得以完好保存。当时这坛酒被放置于庖橱间东北角的陶质球形坛内,泥封上有“兰陵丞印”戳记,完整无缺,是所有出土文物中唯一完好的陶质瓷器具,坛内酒香如旧。经考证,为兰陵萧家酿酒,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明清时期,兰陵古镇四十余家酿酒作坊各立堂号,竞争而立,可见当时萧家酿酒业之昌盛.后因战乱,尚存萧家“德源涌”、“东丰源”等十八家作坊。年,“德源涌”酒店的兰陵美酒荣获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后,兰陵酿酒业更是百尺竿头,景象一新.抗战胜利后,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鲁南八分局投资在萧家古老酿酒作坊的地方兴建国营兰陵酒店,年11月扩建为鲁中南沂河总厂兰陵分酒厂,翌年,更名为山东兰陵美酒公司。年,定名为山东兰陵美酒厂。山东兰陵美酒厂,采用的是萧家传统的酿酒工艺,经数十年发展,曾鼎盛一时,位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周总理在日内瓦国际和平会议宴客用酒也是兰陵美酒,再次提高了这一传统美酒的国际声誉。采用萧家传统工艺生产的山东兰陵美酒厂的数十位厂长、经理中,竟无一萧姓,在宣传中,极少提及萧家的这一段历史,只是在庄重的碑刻、壁画及县志文物中才有记录。因此,世人极少知晓萧家0多年酒的历史。近年来,兰陵有十几家酒厂相继建立.有着“天下第一酒都”之美称,竟无一家是萧氏酒厂。兰陵镇本地一刘姓商人发现了萧家酿酒的这一悠久历史,认为开发和利用好萧家酿酒历史商机无限,开发并抢注“萧王美酒”、“萧王贡酒”、“萧府家酒”系列商标。
如今,兰陵王酒、兰陵陈香,兰美美酒已成为中国酒类的著名品牌,占领全国,走向世界,经久不衰。从历史上看,“萧氏家酿”、“萧王美酒”即兰陵美酒,后发展为兰陵酿酒业。(八)兰陵萧氏的故土情结前面介绍了萧氏人物及文化,但回到萧氏郡望兰陵,又有那些历史的遗迹和记载值得回顾呢?萧氏南迁,兰陵因北方胡人的入主,被后赵国所辖,历史记载一支移民叫“乞活军”落户兰陵郡县,乞活军首领冉瞻,拜羯族建立的后赵国皇帝石虎为义父,改名石瞻,在兰陵生了儿子冉闵(石闵)。冉闵被封兰陵公,后乘政局混乱,杀石鉴灭后赵。公元年称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两年后冉闵失败被杀。南北对峙时期,都以中华正统的自居污蔑对方。北朝称南朝为“岛夷”,污蔑南方人是沿海小岛上不曾开化的土著南蛮。南朝称北朝为“索虏”,北方游牧民族不讲究礼仪道德,把头发结成辫子盘绕在头顶上,这就是索虏的意思。自西汉相国萧何孙萧彪迁居东海郡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起,萧氏在此后的余年时间里,在兰陵共有l8代。西晋末年,萧整迁居江南晋陵郡武进县故城东城里,这一支萧氏便成为“南兰陵兰陵人”。但当时在兰陵尚有萧氏未迁,这从《陈书·萧济传》和《陈书·萧摩诃传》中记载他们为“东海兰陵人”、“兰陵人”足以证明。虽然萧济、萧摩诃等与萧整一支的关系史无记述,但他们都是萧彪的后代并无疑问。留在兰陵的萧氏,在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分裂局面的情况下,其中不少名士自然与原兰陵萧氏南迁宗族的后裔走到一起,官居长安及其他任所之地,为隋特别是大唐帝国的繁荣做出显著贡献。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萧氏家族的回归是在唐朝。在唐朝至五代时,萧氏后人先后有4位政要人物封爵兰陵。第一位,公元年(武德四年),萧望之第二十三世孙萧璟被唐高祖李渊封“兰陵县公”;第二位,公元年(开元十五年),萧望之第十六世孙萧嵩被唐玄宗李隆基封为“兰陵县子”;第三位,公元年(乾符元年),萧望之第二十九世孙萧倣被唐僖宗李儇(Xuān)封“兰陵县侯”;第四位,公元年(贞明四年),萧望之第三十一世孙萧顷,被后梁末帝朱填封爵“兰陵县开国男”和“兰陵县开国伯”。四次封爵时间连绵年,与未迁留在兰陵的萧氏,都是一个家族的后裔,这为萧氏后人重回故土安居经营提供了便利。今天的萧氏大宗祠是复建的。而兰陵萧氏宗祠的设立,始于唐玄宗时代。公元年(天宝七年)五月十五日,唐玄宗下诏:将萧望之列为国家祭祀的古代16位忠臣之一,令郡县长官随其所在,“宜置祠宇,量事致祭。(《唐会要》卷二十二)”这是萧望之辞世年后兰陵得到的殊荣。这种国家荣耀的取得,与当时萧嵩担任唐朝国政宰相和太子太师的要职密切相关。萧嵩家族利用封地俸金和地方的支持,在兰陵建造了萧氏家族的第一个祭祀祠堂。隋唐之后,萧氏族人在兰陵地方繁衍生息,现萧氏族人的集聚地有兰陵镇的兰陵西北隅,大王庄(原萧家庄合并)、小仲村(今称萧冢村)等村落,这是一支世代维护萧冢墓园的族人。县城南部国家农业公园区内有南北小庄(原称萧庄),还有小岭(原名萧岭)、萧姬庄等村落。四、希望和梦想在中国历史的史册上,有人这样评介萧氏家族:“一部萧氏史,半部中国史。”兰陵萧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绎了波澜壮阔的故事,是兰陵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兰陵是萧氏的故土家园,是当年走出兰陵游子们梦牵魂绕的地方。兰陵萧氏大宗祠的二期工程启动,是要打造成萧氏文化的研究中心和海内外萧氏宗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专家学者们则建议二期工程以“兰陵萧氏文化博物馆”为主题,集中收藏萧氏各分支堂号的古籍和新编的家谱档案,收藏萧氏历史文化的文物资料;并设置专题展室,将历史和现代海内外萧氏精英们在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成就向社会展示。同时,为纪念兰陵萧氏和中原百家衣冠南渡年,在萧氏文化园建造淮阴令萧整和两个儿子率百家南迁江左的纪念设施,与江南萧氏纪念地产生南北互动效应,有利于江南百家来兰陵观光游览和寻根问祖。要让现代的人们知道:当今兰陵县有10万人南下经商,而在年前,从兰陵这个地方也走出10万人迁播江南各地,他们是当年的兰陵萧氏、琅琊王氏、东海何氏、东海徐氏等百家姓氏,将中原文化传播江南。欢迎百家南渡的后裔们回到兰陵寻根问祖,文化交流。
兰陵,是萧氏血脉的历史根基,是萧氏后裔对老家的故土情怀,在当代中国历史政治舞台上,作为兰陵萧氏精英们,依然是引领中华民族前行的中流砥柱。江泽民宗亲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逐步实现,萧万长宗亲为推动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萧氏一家亲,两岸一家亲。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一千四百年前,萧氏家族的政要人物在历史转折的南朝后期做到了。今天海峡两岸的萧氏家族,都有实现中华民族最终统一的心愿和梦想。我们期盼着,我萧氏宗亲在民族统一的那一天,家祭无忘告乃翁,在兰陵,向列祖列宗献上最好的“萧氏家酿”、“萧王美酒”——兰陵美酒。这是兰陵萧氏宗亲的梦想,也是兰陵人民的梦想,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我们相信,在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下,这个中华统一、国家强盛的梦想,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
欢迎各位宗亲提供萧氏家族相关资料,历史古迹,宗祠建筑,谱牒文化,人文典故等,将为您传播发扬!可发资料到邮箱:binyuliyun
vip.qq.- 上一篇文章: 爆款招商,市场容量大,效果好,来自江西老
- 下一篇文章: 这部书凝聚了年的中国智慧,国人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