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视点丨尤立增以学情为核心的阅读教学

手足癣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7/8598844.html

导读

阅读教学存在高耗低效的问题,是因为忽视了“转化”规律与真实“学情”。以学情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是寻找突破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学生课前所做的“预习所得”和“质疑问难”两个板块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并将这个起点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逻辑起点,这也是最重要的“学情”依据。课堂上通过组内的交流,解决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合作解决;最后通过成果展示完成课内阅读任务,通过拓展阅读、读写链接实现课内所学的“转化”。“学情核心”的课堂,突破了教师在讲台上单纯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而是将教师变成一个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角色回归到他真正的身份——学习者和学习的主体。

作者简介

尤立增

尤立增,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专家,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十佳教改新星”“全国中语首届学术领军人物”“全国文学教育名师”等荣誉称号。年5月被教育部列为“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成员。出版有《尤立增讲语文》等专著。

作·品

以学情为核心的阅读教学

原载于《语文教学通讯》年10期

一、理论依据与内涵阐释

对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人们都不满意,都在寻找突破的办法。从理论到实践层面,许多专家和教师对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尝试。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效率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关涉教师自身的人文积淀、教学能力;在操作层面,又与教学预设、达成策略等因素有关。更多的时候,阅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是语文教师主观认识的“我认为”“我觉得”,而不是最真实的“学情”。我们总是忽视一个常理:教,是为学服务的,学才是根本。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从“学情”出发,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无论学什么,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低层次到高水平,都是一个转化过程。转化,就是阅读教学的一条根本规律,其由内化和外化两个基本阶段构成:内化,就是将客观的语文知识、能力以及相关的人文素养转化为自身的知能结构和人文背景的过程;外化,就是将内化成果应用、创造的过程。内化和外化又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相互作用、循环往复、相辅相成、同步提高的过程。

所谓转化率,是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与语文相关的人文素养等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文素养的比率。提高转化率,理所当然成为提高阅读教学质效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充分认识转化率的价值,必须把提高转化率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工程和核心目标。否则,读得再多,也可能食而不化;记得再多,也可能成为书橱;讲得再多,也可能滴水不入;练得再多,也可能成为答卷机器。认识转化的意义,研究转化的规律,探究提高转化率的途径,是阅读教学的出路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基本结论:阅读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真实的“学情”,不但要把提高转化率作为核心目标去追求,还必须在转化过程中创造各种条件,解决转化状态问题,将学生自然无意的乃至受压抑的转化状态变为有意、自觉、亢奋的状态,而以学情为核心的阅读教学就是突破阅读教学瓶颈的积极尝试。

“学情核心”的课堂,突破了教师在讲台上单纯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而是将教师变成一个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角色回归到他真正的身份—学习者和学习的主体。学生课前完成预习作业;课堂上通过组内的交流,解决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合作解决,最后通过成果展示完成课内阅读任务,通过拓展阅读、读写链接实现课内所学的“转化”。

二、了解学情与教学预设

“学情核心”的第一个层次是了解学情。先明白学生对一篇课文掌握了什么和没有掌握什么,站在“学什么”和“怎么学”的背景下去设计或规划“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怎样真正了解学情?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实现“学情核心”?我的做法是布置预习作业。

在教授某一篇文章之前,提早一周给学生下发“预习作业”纸(见下图),作业内容包括字词积累、思维导图、预习所得、质疑问难四个板块。“字词积累”由学生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总结积累;“思维导图”遵循阅读“宏观把握”的规律,学生通读文本后画出文本的结构思路图;“预习所得”是学生在其认知能力基础上对文本的理解的“原始”收获;“质疑问难”是重点,即学生在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不知不解处见疑,似知似解处有疑,已知已解处生疑,甚至大胆质疑文本的缺陷和错误。教师通过“预习所得”和“质疑问难”两个板块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并将这个起点作为安排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逻辑起点,这也是最重要的“学情”依据。在此基础上定位教学目标,就是先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知”和“惑”,然后站在“学什么”和“怎么学”的背景下去设计或规划“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字词积累

思维导图

预习所得

质疑问难

“预习作业”需要批改。“预习所得”主要评价学生理解掌握的基本情况;“质疑问难”为重点,批改时,个性问题用简单批注的形式完成,如学生提出“苏轼创作《念奴娇》的背景”,教师批改就可写一个字“贬”。根据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的态度、收获、问题价值等,教师可给出等第或分数。

例如,学生自读《再别康桥》提出以下问题: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何作用?

(2)第一节与第七节结构基本相同,只有“轻轻的”和“悄悄的”个别词语的变化。为什么诗人这样设计?

(3)第二节中诗人为什么把“那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两者的相似点是什么?

(4)第二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第三节提到“软泥上的青荇”,为什么用“招摇”一词?

(6)“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榆阴下的一潭”具体指什么?为什么比作“天上虹”?

(8)“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梦”指什么?

(9)诗人想“放歌”,但又为什么“不能放歌”?

(10)“悄悄”是无声的,为什么要用有声的“笙箫”作比?

(11)为什么“夏虫也为我沉默”?包含了什么深意?

(12)本诗的音乐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13)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怎样的形象?

(14)本诗是一个闭合的抒情结构吗?

(15)本诗意象选择具有怎样的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16)与其他送别诗相比,本诗有什么特殊之处?

是不是学生预习中发现的所有问题都是重要的呢?当然不是。教师需要“提取”的是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分门别类—哪些属于文意理解的,哪些属于思想感情的,哪些属于写作手法的。这些问题是最有价值的“学情”,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广泛查阅资料,认真备课,写出教案。教案可以是“实操型”,也可以是“资料型”。

例如,学生预习《林黛玉进贾府》,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就要考虑“备答”内容。

(1)为什么林黛玉进了贾府会“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备答:初进贾府的复杂心态:虽为亲人,但首次见面,总有“寄人篱下”的阴影。敏感谨慎的性格特征:“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2)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为什么宝玉问她时,她却改口?

备答: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表现她的留心与在意。

(3)为什么对林黛玉的穿戴“竟无一字提及”?

备答:作者用虚笔写意展示黛玉的肖像,还为突出其才情女子超尘拔俗的空灵感;特别是宝玉眼中的眼波脉脉、体态袅娜、聪明灵慧、超凡脱俗。

三、课堂流程与教学环节

在“学情核心”的课堂中,教师应该把质疑释疑的权利交给学生,采取交流探讨的方式,组织指导学生尽可能地自我完成理解消化过程:小组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尽量达成共识;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全班讨论,辩难,自由发言;对仍未解决的或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适时“介入”,师生共同探讨解决。“质疑问难”应该是阅读教学中提高转化率的核心。“带着问题听课”必然能提高课堂效率。这样教学过程就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一个新问题不断生成、不断解决的过程。课堂基本流程如下:

1.整体感知文本,解决阅读背景。师生交流探讨

作者基本情况、文本背景资料,教师作相应补充。强化“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把握节奏,能够初步地传情达意。

2.讨论疑难问题,分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预习作业”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每组各有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并提出尚未解决和有争议的问题,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且点拨要有针对性。这一环节,着力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并发现新问题,促进学生高层次的赏析。这一环节是课堂最重要的环节,可以分步骤安排。如文言文教学,可以先讨论字词,疏通文意,然后讨论课文主旨、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而现代文教学,可以按照文章段落安排几次讨论。比如下面《再别康桥》教学片段中的讨论:

生:第三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师:请先把第三节按你的理解读一下。注意传情达意。

(生读第三节。)

师:同学们感觉他读得怎么样?对,读得不错。那你来说一下,你认为第三节写的是什么?

生:首先,这一节的前两句写出了康桥如仙境一般的美。

师:噢“,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两句写景,写得很美。

生:还有后两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写出了作者对康桥永久的依恋。

师:“永久的依恋”?那你认为哪一个词最能表现出这种永久的依恋的情感?

生:我觉得是“甘心”。

师:能不能就读这两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重读了“甘心”。)

师:读得不错。第三节哪位同学还有问题?

生:第三节提到“软泥上的青荇”,为什么用“招摇”一词?

生:我觉得“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一句很好,我们看到了可能觉得就是普通水草而已,但诗人用了“油油”和“招摇”两个词,别有韵味。

师:说说看。

生“:油油”是油绿、光润的样子,写出了水草的色彩之美。

师:你觉得“招摇”一词该如何理解?

生:我觉得是欢迎或送别时用的词。

师:噢,你觉得是在招手摇摆。“招摇”一词的本义是公开炫耀,张扬自己。当然,在这里不是这样的含义。一般来讲,“招摇”一词有两种理解:一是招手摇摆,和刚才这位同学的理解是一样的,河底的水草在招手摇摆欢迎我的到来;二是逍遥,写出了水草在河里摇摇摆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情态。你觉得哪种理解更好呢?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

生:第一种理解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水草仿佛有了人的情感,欢迎当年的老友,这种说法也说得过去。(众生笑)第二种理解呢,结合刚才老师对徐志摩的介绍理解,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正是热爱自然、崇尚自由的徐志摩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师:“与我心有戚戚焉”,还有哪位同学要发言?

生:诗人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从我的角度来,水草比较小,不起眼,我可能想做一棵树、一朵花,更能引人注目,而诗人只想做一棵水草,且是甘心情愿去做,表现了作者对康桥依恋得深。

师:诗人仿佛化作了一棵水草永远在康河的水底招摇,这是一种“移情”。

3.教师归纳总结。利用板书,让学生形成对文本理解的整体感。

4.拓展探究问题,完成延伸阅读。

如《登高》教学中的探究问题:

结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悲秋”诗词,探究中国文人“悲秋”的文化意蕴。

教师备答资料:

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咏蝉》)“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四、核心要素与疑惑解答

1.预习作业。

“学情核心”阅读教学课堂模式中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将学生的“先学”“预习”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以往的作业布置都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但“预习作业”是为新课做预备,做铺垫,做指引。它引导学生怎样去预习,怎样做好“先学”。预习作业的批改是重点,对“质疑问难”部分的批改则是重中之重。

2.教师定位。

在新课程理念的教师角色定位中,教师是助学者,是引路人,那就意味着在构建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出发,必须吃透学情。吃透,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上把握学习母语的一般规律,把握阅读鉴赏文本的一般规律,这是最根本的学情,最根本的实际;二是在课堂上从学生认知的能力、理解的起点出发,引导他们遵循认识规律一步步完成阅读鉴赏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阅读”“怎样理解”“怎样鉴赏”。教师决不能只从自己怎么教出发,强迫或诱使学生钻进自己设计好的模式里。

“学情核心”教学中的教师任务定位:通过预习作业整体把握“学情”,在“学情”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备课必须特别充分;需要思考清晰、准确、合适的目标定说位,规划课堂流程;需要思考课堂如何组织学生交流,以什么样的方式交流;需要思考以什么方式、在什么节点“介入”;需要思考选择怎样的点拨性语言,拨开学生头脑中的迷雾,给学生一个“梯子”,让学生自己摘到更多的“果子”。一句话,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的角色,但也不能褪去教师本该承担的角色。

3.易出现的问题。

“我的学生基础差,提出的问题水平不高怎么办?”这才是最真实的学情,由此才能确定最为合理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我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偏、怪,怎么办?”教师需要示范,引导。认可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思维纠偏的过程。

“探究性的问题来自学情(预习作业)还是教师预设?”均可。但更有价值的是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生成的具有思辨性、探究性的问题。

“这种模式会不会导致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教师在把握真实学情的基础上确定的,而课堂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就是突出了“重点”。

“这样的课堂会不会‘不好看’?会不会‘无序’?”课堂不是表演,“有效”远远胜过“好看”;“学情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的阅读规律,尊重教学规律,符合规律就是“有序”。

以学情为核心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下有招”。“目中有人”,就是眼里有学生,有学情,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看待;“心中有数”,是指注重教学的预设,而预设来自最真实的学情;“手下有招”,是指课堂生成中,能根据学情选择最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

本文来源

张玉新导师工作室版权声明

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我们

(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lwoaa.com/lqbzz/12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