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自何处飞来苏轼ldquo飞鸢悔前
白点都是白癜风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722/9216725.html鸢自何处飞来——苏轼“飞鸢悔前笑”注释商榷在古典诗歌注释中总有这样一种现象:对于有多种典故解释可能的诗句,一般注者都倾向采纳常用典故,尽管这样的解释未必正确。本文拟探讨的“飞鸢”注释就属于此种情况。 苏轼的《雨中过舒教授》在苏集中并不是一首特别引人注目的诗,因入选陈迩冬先生《宋诗三百首》而为人所知。为叙述方便,录全诗如下: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静无尘,几砚寒生雾。美人乐幽独,有得缘无慕。坐依蒲褐禅,起听风瓯语。客来淡无有,洒扫凉冠履。浓茗洗积昏,妙香浄浮虑。归来北堂暗,一一微萤度。此生忧患中,一饷安闲处。飞鸢悔前笑,黄犬悲晚悟。自非陶靖节,谁识此闲趣。署名王十朋的《东坡诗集注》将此句出典定为《后汉书·马援列传》:援马援谓官属曰:‘吾从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史,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致求盈余,但自苦耳。”当吾在浪泊、西里间,虏未灭之时,下潦上雾,毒气重蒸,仰视飞鸢堕水中,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笔者认为援马援典不确,原因如下:一、将“前笑”落实为“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史,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的惬意生活,此不通。马少游所描述的生活与“笑”并无甚关联,从字面上也看不出来欢乐飞扬的气氛,而只是知足者常乐而已,“乐”主要表现为一种平和的心态,而“笑”无疑更加情绪化,至少是有声之“乐”。另一种说法认为此处“前笑”指的是马援对从弟少游所提出的这种生活的“嘲笑”,此说更不通。马少游善意的“哀”马援“慷慨有大志”,马援也未必认为从弟所说没有道理,但未能身体力行而已,何“笑”之有?二、“悔前笑”的“悔”字无法解释,就算将“前笑”牵强理解为马少游描述的生活,说马援对这样生活感到后悔,这不显然互相矛盾吗?马援所悔者恰是马少游所绘生活的反面,为追求功业而面临“下潦上雾,毒气重蒸,仰视飞鸢堕水中”的险恶环境。《新宋诗三百首》指出“飞鸢”典出《后汉书·马援列传》之后,进一步解释为:“此句用这一典故表示对自己以前自感得意的生活的后悔之情。”未免错上加错。首先,马少游描述的生活未必是马援曾经“自感得意的生活”,其次,对自感得意的生活感动后悔,既言得意,复言后悔,二者岂不互相矛盾?三、马援典主要由几个元素构成,1、飞鸢。2、堕(坠)。3、跕跕(或单个跕字)4、马少游。5、瘴乡(或炎浦之类)。其中“飞鸢”(或简为“鸢”)是必要元素,至少要与其它四个元素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才能论定为引用马援典,如:(宋)齐唐《南雄城楼》:“尉佗椎髻遗风俗,马援飞鸢堕水时。”宋庠《赠浔州朱祠部》:“路控驿疆逢瑞翟,气收炎浦见飞鸢。”(宋)沈辽《和李正甫》:“行人渴死道不通,时见飞鸢坠长空。”王安石《遊土山示蔡天啟秘校》:“一官初岭海,仰视飞鸢跕。”另外,与此典直接相关的情绪词并不是“悔”,而是“愁”,是面对险恶环境时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可能因“愁”而“悔”来到此地,但此说已隔一层,且所悔者为追求过分的功业,而非“前笑”。因此,“飞鸢悔前笑”仅仅凭一个“飞鸢”并不能得出引用马援典的结论。四、从下句“黄犬悲晚悟”的用典来看,上句很有可能是说某种灾祸。“黄犬”用《史记·李斯列传》典:“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若将苏诗解释为马援典,前句说追求功业令人后悔,而下句说李斯遭祸时悲悟之不早,二者的相似性并不明显。从马援生平来看,虽然经历了一定艰险,但最终还是成就了功业。“飞鸢堕水”的险恶环境一过,就苦尽甘来,“纡佩金紫”与李斯的悲剧性结局不可同日而语。请看《后汉书》的完整记载:(马援)从容谓管属曰:“吾从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致求盈余,但自苦耳。’当吾在浪泊、西里间,虏未灭之时,下潦上雾,毒气重蒸,仰视飞鸢跕跕堕水中,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今赖士大夫之力,被蒙大恩,猥先诸君纡佩金紫,且喜且惭。”吏士皆伏称万岁。可见,上句马援典与下句李斯典在某种意义上并不匹配,如果此诗出自一个功力不足的小诗人之手,或许我们有理由无视这些矛盾,将其强解为马援典,但苏轼是何等才力功力,对他而言,用一典而弊病众多,他肯定是舍而不为的。五、前人在引用李斯黄犬典故的诗句中,作为对仗的诗句往往也会用一个当事人被害或被祸的典故,如《李赞皇画像》“公子悲黄犬,骚人赴汨罗”对句中的屈原,陆游《夜从父老饮酒村店作》“上蔡牵黄犬,丹徒作布衣”中对句中的葛长民,李白《古风》“黄犬空叹息,绿珠成衅仇”中的绿珠,均是因灾祸死于非命的悲剧人物。虞氏无辜被害,与李斯的遭遇同样令人感慨,较马援典,此典无疑更为妥帖。由于以上五个原因,笔者认为此处所引非马援典。今人陈迩冬先生提出了一种不同于王十朋的意见,他对“飞鸢悔前笑”注释如下:《墨子·鲁问篇》:‘公输子削竹木为飞鹊(笔者按,一作飞鸢),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墨翟却说不如‘翟之为车辖,须臾刘(镂)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他以为‘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作者借此自嘲济世无功,巧不如拙。对于陈迩冬的注释,飞鹊虽有作飞鸢的版本,但放在此处还是解释不通。“飞鸢悔前笑”,诗眼一在“悔”,一在“笑”,而在《墨子·鲁问篇》的典故中均得不到落实,惟有“飞鸢”字面相合。陈迩冬将其解释为“作者借此自嘲济世无功,巧不如拙”缺乏依据。退一步讲,即便此说成立,此句与下句的“黄犬悲晚悟”又有何关系呢?上句言“巧不如拙”,如何就急转直下到了临刑前的黄犬之悲?可见,上句也极有可能并非在写诗人自身,而只是在感叹一种现象。那么,此“鸢”既非马援所目睹“跕跕堕水中”的飞鸢,也非来自墨子,它到底来自何方呢?其实沿袭《东坡诗集注》误注的各位注者均被马援典蒙蔽了视线,除马援典之外,关于飞鸢的另一典故也常常被引用,只是很少被引入诗中罢了。这就是《淮南子·人间训》中的“鸢堕腐鼠,而虞氏以亡”的典故:夫物无不可奈何,有人无奈何。铅之与丹,异类殊色,而可以为丹者,得其数也。故繁称文辞,无益于说,审其所由而已矣。物类之相摩,近而异门户者,众而难识也。故或类之而非,或不类之而是;或若然而不然者,或不若然而然者。谚曰:“鸢堕腐鼠,而虞氏以亡。”何谓也?曰:虞氏,梁之大富人也。家充盈殷富,金钱无量,财货无赀。升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积博其上。游侠相随而行楼下,博上者射朋张,中反两而笑,飞鸢适堕其腐鼠而中游侠。游侠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吾不敢侵犯,而乃辱我以腐鼠。如此不报,无以立务于天下。请与公僇力一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南北朝时梁元帝萧绎的《金楼子》将此故事作了简化:梁有富人虞氏,财资无量,登髙楼,临大路,陈酒慱奕其上。楼下侠客相随而行,楼上博奕者争采而笑,会飞鸢坠腐鼠,正中侠客。侠客闻楼上笑,谓虞氏以鼠投已,夜聚,攻灭虞氏。在这则故事中,“飞鸢”与“笑”成了虞氏致祸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将“飞鸢悔前笑”用此典来诠释,则前面用马援典解释不通的种种疑点就全部冰释了。“飞鸢”是“会飞鸢坠腐鼠正中侠客”之“飞鸢”,“前笑”指“楼上博奕者争采而笑”,因偶笑而遭杀身之祸,故悔之。“飞鸢悔前笑”是指祸福无常,富贵自满招祸,下句“黄犬悲晚悟”中的李斯同样因高位而殒身。上下两句可以对读,正因为富贵自满,张扬过度,不知收敛,所以才有日后“黄犬”之悲。此二句诗实是苏轼感叹富贵功名之不可久恃,并从中体悟出象舒教授那样安贫乐道才是“真趣”。关于“飞鸢”的注释,其实古人早有此种意见。成书于元末的《韵府群玉》卷十五对“悔前笑”条下注释为:“飞鸢丨丨丨坡坠腐?事详鼠”,可惜并未引起苏诗注家们的注意。自《东坡诗集注》将此句定为马援典以后,后世学者多沿此误,如清代冯应榴的《苏文忠公诗合注》,今人所编《苏东坡全集》、《苏轼诗选注》,甚至《汉语典故分类词典》《诗词典故词典》《中国历史典故词典》这些工具书都将“飞鸢悔”归入马援典。为什么一句并不复杂的诗,会引起如此大的误读呢?这只能说常用典故具有很大的蒙蔽性与干扰性。经笔者统计,《全宋诗》中出现“飞鸢”的诗句共74句,竟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引用马援典,而剩下的“飞鸢”诗中,还有一部分仅表示飞鹰或纸鸢,跟典故并无关联,将这些诗句去掉,马援典可谓是“飞鸢”诗具有压倒性的出处。而《淮南子·人间训》的“飞鸢腐鼠”典在诗歌中很少引用,目前仅见刘攽《高楼》“飞鸢堕鼠残诸虞”一句。“飞鸢”用在诗中,还有两个常见涵义需要说明一下,一与青春飞扬的行乐生涯有关,一与《庄子》寓言有关。第一种涵义起源于曹植的《名都篇》“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第二种涵义用《庄子·秋水》中的一则寓言: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待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乎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鸱亦作鸢,毛滂《秋日抒怀》“举手谢飞鸢,一鼠何劳吓”即用此典。综合一下,飞鸢的涵义有:1、飞行的鸢,仅指自然界的老鹰,非典故。2纸鸢,即风筝。3、木鸢,墨子中公孙班制造的一种竹木飞行器。4、马援在蛮障地见到的堕水的飞鸢,多用以喻环境的险恶。5庄子寓言中为腐鼠恐吓鹓鶵的飞鸢。6金楼子中给虞氏遭来杀身之祸的飞鸢。7、典出曹植《名都篇》之飞鸢,用以借指青春游猎生活的飞扬意气,如宋祁《少年行》:“径去平冈驰狡兔,虚弯天际落飞鸢。”在不同的上下文中,飞鸢的具体涵义也迥然不同。正由于汉语词义的丰富性造成了古典诗歌注释之难,而除“飞鸢”之外,还有多少诗句的真实涵义尚被常用典故所遮蔽,等待我们继续深掘呢?这值得我们重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上一篇文章: 眼皮里长疙瘩,要留意这种病
- 下一篇文章: 医院动态热烈祝贺我院眼科获评市级干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