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诗歌鉴赏怎么拿满分

刘云涛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诗歌鉴赏一直是同学们在高考中得分比较低的一道题,那么这道题怎么拿高分甚至满分呢?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两个大方向,一个是“做题意识”,另一个是“做题技巧”,本篇文章你可以视为是上篇文章“做题技巧”部分的一次延伸与展。

基本模板

我们首先务必需要记住最最最基本的诗歌鉴赏的答题模板

答:

(1)答设问(问你什么你就答什么)

(2)明手法(是比喻、拟人、夸张还是对比?)

(3)结合设问和手法,具体分析这么写有什么好处(使环境更美了?使景物更生动了?)

(4)作者的思想情感

这个模板思维基本可以适用在所有的题里面,至于以上四个步骤,是否每个步骤都需要,详略怎么安排,则需要看考题随机应变。那么我们怎么把以上四个步骤做好呢?又可以分为以下部分:

A

知识储备

储备常用意象

草(生机与别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杜鹃(萧瑟悲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寒蝉(清高与别离):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鸿雁(书信与乡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莲花(爱情与高洁):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菊花(坚贞与高洁):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流水(无尽之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落花(韶华逝去):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梅花(坚韧勇敢):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秋天(萧瑟凄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青松(坚贞高洁):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梧桐(悲凉寂寞):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燕子(爱情与变迁):梁上燕岁岁常相见;旧时王谢堂前燕。

杨柳(不舍忧愁):满城春色宫墙柳。

月亮(相思与永恒):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鹧鸪(离愁别绪):江晚正愁余,深山问鹧鸪。

舟(漂泊离别):兰舟催发。

竹子(气节挺拔):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储备表达技巧

修辞

手法

比喻、比拟、排比、借代等(散文常用)

表达

方式

记叙

①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②叙述详略:详写、略写

③叙述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描写

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

③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描写手法

工笔、白描、动静、虚实、正面、侧面(要会区别)

抒情

①直接抒情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

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象征、抑扬

行文技巧

设置线索、开门见山、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伏笔、铺垫、卒章显志

储备写作风格

1、语言风格

平淡(质朴中透露出深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工丽(华丽并且工整):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直率(不加修饰直抒胸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委婉(寄景抒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自然(不经雕琢):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清幽(平淡但深远):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雄奇(气势雄浑):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奔放(直率且有气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悲慨(寂寥慷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沉郁(苍老凝重):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流派风格:

现实主义:反映现实,细致描写,塑造典型。

浪漫主义:想象夸张,理想豪迈。

豪放/婉约派:题材开阔形式广阔/委婉规格。

3、作者风格:

张九龄:委婉蕴藉晏殊:明朗疏淡

孟浩然:恬静浑健苏轼:旷达豪迈

王维:恬淡清新柳永:新鲜活泼

陆游:雄浑奔放李白:磅礴浪漫

辛弃疾:气势雄壮贾岛:萧瑟悲愁

姜夔:清妙秀远李贺:忧郁激愤

杜牧:含蓄绰约元稹:艳丽浅近

李煜:伤感细腻白居易:平白清新

欧阳修:清丽明媚刘禹锡:清峻明朗

范仲淹:苍凉悲壮李商隐:清丽俊逸

4、题材风格:

田园:恬淡宁静

山水:清新优美

边塞:悲凉雄浑

送别:缠绵哀愁

储备作者背景

B

题型分析

在储备好以上的知识之后,我们就可以结合主模板的思路,根据题型变化模板答题了。

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类

1、语言形象题

提问方式:诗歌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诗歌描绘了怎样特征的景物?

答题模板:

(1)概括形象特点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从哪里看出这些特点的?)

(3)用了什么手法(怎么写出这些特点的?有什么好处?)

(4)表达什么情感

2、诗歌意义题

提问方式:诗歌中的哪个词用得好?赏析诗歌中的某一句?整首诗有什么深意,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题模板:

(1)解释概括词意/句意/整首诗的画面

(2)用了怎样的技巧(词意很可能考互文双关,句意很可能考托物言志)

(3)技巧手法的好处(更深刻表现了......的特征)

(4)表达什么情感

特别提醒:如果问单个字的意义和好处,就是典型的“炼”字类的题型,一般都是问的动词的妙处,答题模板跟上面的相似,言之有理即可。

3、语言风格题

提问方式:诗歌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答题模板:

(1)写出语言风格(直率平淡工丽,按照上面积累的答)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用了什么技巧(叠词、儿化音常能表现生动活波的语言风格)

(4)表达什么情感

情感类

设问方式: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题模板:

(1)概括情感特征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手法和艺术效果

(4)进行总结和升华(可以升华到更加深刻的层面,生不逢时,渺小伟大,沧海桑田)

除了结合诗歌本身的内容来看,还可以通过熟悉作者的背景,判断出这首你不熟悉的诗词是作者人生哪个阶段的作品,知人论世推断出诗歌的情感。

两诗比较型

设问方式:两首词的异同?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方式?相似的两首诗的不同情感?

答题模板:

(1)答设问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异同

(3)用了什么技巧

(4)表达了什么情感

C

分析技巧

两诗比较这类题比较难,考察的是我们的综合分析能力。结合案例和经验,我总结出了几种分析技巧,以下技巧除了可以用于本类题,也可以用于以上所有题型。

比较创作背景

诗人们往往比一般人更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听见社会的声音,诗人们的呼声往往就是历史前进的脚步声,可以说是创作背景直接促使了作品的产生。

创作背景主要包括个人背景和时代背景,个人背景是生不逢时?春风得意?还是青壮年?垂暮之年?时代背景是太平盛世?还是大厦将倾?

我们举个例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作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作者: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设问一:两首诗都有“望”字,有什么不同

答:

(1)位置不同,李诗“望”在首句,柳诗“望”在末句。两个“望”在虚实方面不同

(2)李诗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恋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情感是更为中国式复杂与婉转,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亲故的期待显得那么深切而急迫。

设问二:两诗的意象“山”各有什么特点?

答:

(1)李诗是“青山留人”,柳诗是“尖山似剑”。

(2)李诗是面对群山阻隔而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了拟人和象征的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柳诗是面对草木衰败的秋天,思念家园愁肠如割的痛楚,剑是尖锐的比喻,思念更为强烈。

如果熟悉这两个作者,或者说熟悉两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我们就很容易发掘出其中的情感。

李德裕作为“牛李党争”的代表人物,他写这首诗是在他被贬的暮年时期。人生迟暮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会遇到的、关于生命的大哲学命题,因此它被纳入到诗词艺术中,纳入到无数诗人和词人讨论的思考视角中。有的人不服老,因而廉颇全力破除“老矣,尚能饭否?”的质疑,因而曹操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志豪言;但也有的人遵循自然规律,屈从垂老的人生,李德裕晚年被贬,他一生都囿于党争,早已心力交瘁。

柳宗元则不同,此诗虽然也写于他被贬的境遇之下,但是他却正是壮年,对人生还充满希望,也不乏从头再来的勇气。

当这样不同心境的两个人同时登高临远,他们看到的意象和表达的感情自然是千差万别。

比较意象与意境,总结情感

从知识储备中看到常用的那些意象,我们就应该可以区分作品大概的情感基调,是欢喜还是悲凉。通过对意象的进一步观察,我们又可以看到意象营造出的意境,进一步准确的总结出情感。

关于意境的营造,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经典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观点:

“有我之境”指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我愉悦则万物皆欣欣向荣,“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我哀伤则物皆哀伤,“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无我之境”指物未着我之色彩,却处处染我之情,自然与我合二为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和谐,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比较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也是需要在实践和阅读中反复体会的,许多同学认为自己明明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表达技巧,但看到诗句就是无法辨别,一看答案恍然大悟。这需要你自己深刻反思,你是否真的掌握了这些技巧?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使用的意象新颖瑰丽,常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但夸张具体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呢?夸张是宏观大气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让人有无限的想象力,可以把人们带入一个自由而浪漫的王国。

那拟人和比喻又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它们是细致入微的,意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事物的状态,体现出独特的韵味。

学深诗词很难,但是应付高考不难呀,认真读完本文,做好知识储备,用答题模板答题,相信大家可以拿高分甚至满分。

这些意蕴深厚的表达技巧和背后体现出的情感,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美学呈现,我们需要用很长甚至一辈子的时间去品读和体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熟悉的诗词又有不同的想法,就如同很多年前我们只会把语文课本上的诗词背下来,但是在很多年后的一个雨夜,好像似乎就懂了,什么是“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图片:图源网络,侵删

文字图表:Outside(本人学生专用,不可商用、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woaa.com/lqbby/12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