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依依诗词的风格特点
(编者按)本文选自南师大刘驰硕士论文《当代旧体诗词研究》之《孟依依诗词研究》,标题系编者所改。原文系CAJ文件,编者用软件转成WORD文件,并在阅读时随手修改了一些明显的错误,但不排除文件转换会造成新的错误,所以有兴起作严谨研读的小伙伴,可以去知网下载原文。老规矩,文末有投票,方便小伙伴们表达自己的看法。
孟依依,成名于天涯诗词比兴版块,后加入菊斋网,曾任诗词曲联版版主,常被誉为“网络第一女诗人",诗词曾结集为《月出集》。
孟依依天资聪颖,于诗词诸体皆工,尤擅绝句、小令,绵丽清婉,以巧构擅长,咏物之什,立意、章法皆妙,特能出人意表。律诗亦颇可观者,时得大历以还之诗风,五律间有高浑之句,七律则间出宋调。中长调亦佳,《沁园春?母病廿载,年来大渐,祈福》《金缕曲?丁亥生辰母病逝》二首尤称杰作。古风仅见《坟上》一首,深情可颂。
《月出集》诗词俱佳,然网络诗坛多称其词,而少及其诗,人或以李易安方之,恐未必然也。其悲春秋、泣风月、怜花草,一皆自哀自叹自怜之辞,所谓“尽将廿八伤心字,填作三千咏物诗”者是也,真是情痴已极,然所道大半为儿女之事,较之易安,则感慨不如,失之清、狭,此固身世之不同也。即以易安前期诗而论,亦与依依不类,若以红楼人物拟之,则易安差似史湘云,依依差似林黛玉,同为美人,而气质不类,易安较依依多一份豪情与沉着,依依则较易安多一份俏皮与温柔。
孟依依之绝句、小令风格相类,往往一任性灵,尤擅巧构,立意、章法时常出人意表,往往能于旧题中翻出新意,寻常中见出奇特,语浅情深,以绵丽清婉见长。试看她的两首节令诗,皆能从反面、侧面立意,在古人基础上翻出新意。
如《七夕将近》:
未必双星盼此期,鹊桥云掩总堪疑。合当别久恩情减,能似人间初见时。
七夕乃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之期,象征着团圆与美满,古来题咏之作无数,此诗却一反常意,从背面着墨,投以怀疑的眼光,恐怕那牛郎织女相别既久,恩情日减,初心己忘,立论虽奇,却又合情合理。表面是写牛郎织女,却似在感慨身世,更似对人间一切类似爱情的怀疑,却不说破,只借牛郎织女言之,以天上之事写人间之情,欲觉意深。
又如《中秋夜北京阴南京晴,向醉卧长安索江南月》:
蟾光能寄取何途,须越千山更五湖。北地秋云复相阻,十分到得一分无?
写中秋却不写团圆,也不写赏月,却写中秋无月,要在与古人不同也。诗人欲越千山五湖而借月,已是想象奇特;而借月过程一波三折,更曲尽绝句章法之妙。不得不佩服依依构思之奇特巧妙,如有七窍玲珑之心。
她的题画诗也立意奇特,十分新奇,如《题云鹤兄兰图》:
白云穷谷与幽林,开落无人山最深。写得一枝长在眼,从今不受雨风侵。
常人题画大多是题画中之物,但依依偏不如此,只在起首二句点出画中景色,结二句却转言自己题画之原由,竟是为了让兰花可以在画中躲避大自然的风吹雨打,端是奇思,且自有禅心慧骨。
再如其咏物诗《临屏咏熊猫》数首:
其二
生于浑沌世,黑白尚天真。高洁食惟竹,如何活此身。
起句“生于混沌世”是言大熊猫生于远古,同时期动物均已灭绝,而大熊猫独存。第二句“黑白尚天真”承上一句而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太极为黑白二色,正是乾坤阴阳之象征,大熊猫身上的花纹正切合此道,两句巧妙异常,既点出熊猫之出身、体貌,又赋予其“天真”的品性。“高洁食惟竹,如何活此身"则点出大熊猫的饮食习性,并赋予其独立高蹈仁人高士之品格,传说凤凰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栖,大熊猫亦其类乎?“如何活此身”一反问句则反映出生存竞争之残酷及高士之罕见,也透露出作者忧道忧世之情。整首诗从大熊猫的出生写到体貌写到饮食习性,四句即将大熊猫的主要特征囊括无遗,且不粘皮带骨,尚能推进一层,赋予大熊猫人格化的高贵品行,借之刺世,堪称五言绝句中难得的咏物佳作。
其五:
何若君忧甚,君忧体尚宽。我忧惟瘦骨,强自工衣冠。
则是通过熊猫反衬自己生存状况之堪忧。
其七:
空有好皮囊,终生为吃忙。嗟来食非易,须作倚门妆。
立意与第一首截然不同,熊猫的形象已由仁人高士一变而为混饭小丑,只知道搔首弄姿,媚俗于人,而其所有追求却不过一个“吃”字,这依稀便是尘世中无数诺诺小人的写照,既可悲复可怜可叹。这几首诗信手拈来,几乎全是口语,却准确地抓住熊猫的不同特征,因之引申,就使得熊猫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性格、形象,并巧妙地讽刺世事,不即不离,实为难能。
而其咏梅诗也与古人有所不同,既不如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般描摹梅的外貌风神,也不似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那般赞扬梅的品格,如其《问梅》一诗:
难于陌路问前因,今折梅枝暗自询。清雅善怀兼解语,温柔想是不如人?
《再问梅》一诗:
怨春不似似怀春,几度相询未启唇。遮莫关情难说与?侬今亦是过来人。
似乎诗人竟把梅花当做闺蜜一般,与她诉说心事;又似乎梅花就是她自己,她只是在自言自语,体现出的纯粹是一番对于爱情的痴心,与古人主流的写梅方式全然不同。
她的小令也以构思巧妙、章法奇特见长,最为人称道的如《苏幕遮?冬日》:
雪霏霏,春杳杳。一树梅花,一树梅花好。爱惜琼瑶何忍扫。雪满园庭,雪满园庭道。念行人,铺素稿。欲写相思,欲写相思巧。只说梅花将落了。君要归来,君要归来早。
巧妙地使用"堆絮体”,句式回环,音韵和谐,情感逐渐加强,有一唱三叹之妙,且饶有六朝民歌风味。
又如《鹧鸪天?鹅》更是少见的奇作,前半首:“闲凭朱栏看白鹅,聊将夏日共消磨。双双影叠芙蓉水,漾漾涟推杨柳波。哦喔喔,喔哦哦,一吟一唱一湖歌”,直如打油诗一般无味,但是诗人在最后一句却问道:“作人既是千般好,侬怎无他快乐多”,直是画龙点睛之笔,顿使全词精彩,真是善于逆挽。两相对照,遂将自己的闷闷不乐心绪、甚至人世的沧桑复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逆挽手法古人也时常用到,最耳熟能详的如祝枝山的一首题画诗。相传祝枝山到唐伯虎家做客,杭州太守慕名送去一幅画想让祝枝山题诗。祝枝山开口要二百两银子,太守却不舍,只派人送来一百两。于是祝枝山大为不快,打开画来只见是一副渡头送别图,岸上有几棵杨柳,柳树上有几只鹧鸪和杜宇,一只小船停泊其下,—男子立于舟上,而女子则在岸上垂泪作别。祝枝山稍有思索便有了主意,提笔写道:“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南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大柳树”,然后让人将画送回给太守。太守看后勃然大怒,遂遣人让祝枝山退换银子,并赔偿此画。祝枝山却对来人道:“他只给了我一半的银子,所以我只题了一半的诗。若他把银子补齐,我便将诗补齐,自然能令这幅画价值大增”。太守也不差这一百两银子,见此诗实在俗不堪言,不信祝枝山能写好,便心生一计想让祝枝山出丑,于是大宴宾客,并当众给了祝枝山一百两银子让他补齐全诗。正当太守拈须微笑等着祝枝山出丑时,祝枝山却胸有成竹地提笔写道:“任你东西南北,千丝万缕,总系不得郎舟住……”,宾客们一见此句,都齐声喝彩。后几句一出,不但将前面四句化腐朽为神气,而且甚合画中“送别”之主题。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生动地体会到这种逆挽之法给人带来的阅读上的惊喜感,孟依依此词正与此相似。
通过以上几首诗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窥见孟依依在立意、章法上面的巧思。但此种写法往往容易失之于清浅,而孟依依却少有此病,究其原因正在于情深。
(二)律诗研究
孟依依之五律大多通体流转,章法自然浑成,风格则近于中晚之风,间有高浑之气。与七律颇得古人遗意,然未成自家风貌,故不及其词与绝句成就之高。
如《十五日黄昏游霸桥》:
灞水几时涸,千年我到迟。风流祖筵尽,胜迹乱蝉知。道古车何疾,桥新柳自垂。依然有离别,只是不传诗。(诗人自注:灞河水枯,明清桥已拆毁,隋唐桥遗址已破坏,跨河起新桥。)
一意流转,通体自然,无凑泊之痕。“胜迹乱蝉知”,善写萧索之境也。
又如《杨柳》:
杨柳不堪折,赠之明月珠。伤今人异地,羡尔雁同途。已自心中有,如何命里无。俱成萧索事,叶落满皇都。
起、结切杨柳,中二联则自道身世耳,未必与杨柳相关,对属巧妙,流转自如,以情深而不至于浮泛。结句“叶落满皇都”境界阔大萧索,似从“落叶满长安”、“绝胜烟柳满皇都”二句化来,能振起全篇。
再如《次韵手机短信寄壶口孟门山诗》:
苍茫分晋陕,直北划长川。壶口谁凿瀑,孟门吾问缘。壁开千仞立,诗许后来镌。便溯浮槎上,瑶池定在前。
起句破空而来,如携万里风涛。中二联皆出句写景,对句言事,分别相承,结构颇妙,笔力亦自不弱。结句欲逆流而上,一笔振起,亦不俗。一弱女子而能有此笔力,实属不易。
七律亦与中晚为临,造语颇工,时有宋调,感慨甚深。
七律中最为感人的当数《念亡母(词韵)》:
醒自空忙可奈眠,长宵每被梦惊残。食思忌口烹犹淡,物忍触怀收不看。墓草分春围足下,松风吹雨到灯前。最怜我父遽然老,独坐夕阳无一言。
颔联写怀念之情细腻,颈联写景亦工。结句尤见人世之沧桑萧索。
《江南行七首之水乡》:
飞烟游絮绿婆娑,山接青山河复河。早树衔花三两燕,谁家卧水一双鹅。赋闲人自日中起,抢雨船从桥下过。我羡此间无俗事,茶楼向晚夕阳多。
一诗则闲淡似汪曾祺小品。颈联尤可见江南人情,抢”字练字极工。
《与君》:
与君果是有灵犀?身似庄生梦后迷。油壁车回悲失路,断肠诗写到无题。三千水弱沉舟楫,十二楼高绝玉梯。自此锦鳞书不寄,吴头楚尾草萋萋。
一诗又秣丽绵邈,颇似玉溪生。
另外一些师法宋人的也颇为可观,如《寄NC》:
清宵不去久逡巡,君向蓝桥几问津。折翼网罗驰梦想,关心花月损精神。真无江上珠珮解,空有山中兰芷纫。纵许来生犹妄语,来生况已许他人。
颔联颇工妙。结句似自王国维《蝶恋花》下片:“往事悠悠容细数。见说他生,又恐他生误。纵使兹盟终不负。那时能记今生否?”化出,尤见情痴已极。
“难臻无欲无求境,况是多愁多病身”(《自述》)、“眉从敛性逢愁展,心渐围城垂拱治”(《零四岁末回首》)、“几历交亲生死别,可能露电灭明观。一身渐去梦想远,万事惟余衣食宽”(《壬辰秋九结月出》)、“路无可退犹无悔,命不能求总不知”(《次韵黄仲则绮怀之八》)等句颇类宋调,亦可观。
大体而言,其律诗虽能转益多师,间有佳句佳作,但多是效仿古人,终未成自家面目。
(三)长调研究
孟依依之长调亦不乏可观者,其中《沁园春母病廿载,年来大渐,祈福》《金缕曲?丁亥生辰母病逝》二首,如血泪凝成,读来真有撕心裂肺之痛,即使置于古今名作之中,亦允为佳构。
如《沁园春?母病廿载,年来大渐,祈福》:
到不能言,犹频问痛,竟何从知。但惶惶床侧,疑寒疑暖,方将除被,复与添衣。未易装欢,最难止泪,怕母闻声不敢啼。日看诊,算求医廿载,今半成医。未遑眷顾孩儿。渐诸事教儿自主持。对萧萧白发,无如父老,熙熙世界,可奈儿痴。已另为家,尚忧失恃,万一伤心何处归。祈身在,便难祛沉痛,总莫轻离。
《金缕曲?丁亥生辰母病逝》:
斯日吾何罪。累慈亲、生儿为难,弃儿为死。耽病生涯忧患共,惟是将身难替。渐寝疾、啮人如蚁。二十年分今日痛,到眼前犹觉肝肠碎。吾母也,弗怜子。万千未有怜儿计。忍沉疴、凌母血肉,煎儿五内。何意弃儿生儿日,骨立容枯哀毁。对流景、前欢空记。剩向秋风坟上哭,立苍山日尽寒灰起。谁祝我,烛光里。
这两首词纯是血泪凝成,不惟感人至深,词构思也颇为新巧。
第一首上片写自己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每一句都无比真切,尤其是“但惶惶床侧,疑寒疑暖,方将除被,复与添衣”“未易装欢,最难止泪,怕母闻声不敢啼”的矛盾行为,将自己的焦急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且纡徐吞吐,一往情深;下片则从对方落墨,写母亲的心理活动,一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愈从对方着墨,愈见己意。
第二首上片写自己的悼念之情,下片插入母亲临终遗想,最后一句道“剩向秋风坟上哭,立苍山日尽寒灰起。谁祝我,烛光里”,人世之凄凉惨痛,恐难过此者。
整体风格上二词直剖心事,语言自然质朴,全以情深,吞吐缠绵处,令人肝肠寸断,似受顾贞观《金缕曲》二首影响。孟依依此两首情感之强烈不逊顾作,虽沉郁顿挫不如,而纡徐吞吐处似过之。
孟依依另有一首古风《坟上》,亦是悼念亡母而作:
天壤经年隔,生死各一端。魂灵住何处,红尘万山拦。指划碑上字,一字一泫然。儿生母故日,摩挲转自怜。夜台记儿生,或欲强为欢。便教通言语,忍更泪眼看。亭亭风中柏,去岁植墓前。枝叶初合盖,遮雨复分寒。身不若草木,向此摧肺肝。樽酒聊与奠,茫茫何所言。向弗信神鬼,今惟祝九原。万一供驱使,病体恐不堪。或云此间乐,亿万烧纸钱。
其中“亭亭风中柏,去岁植墓前。枝叶初合盖,遮雨复分寒数语,点化自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名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妙在能即势翻转:“身不若草木,向此摧肺肝”,写自己想要像柏树一样为母亲遮雨分寒都做不到,句义顿时翻进一层,情感倍增,令人断肠。
整体而言,孟依依的诗词之所以如此流行,大抵胜在小令、绝句,新巧而有情韵,新巧以其性灵故,能于寻常题材中挖掘出不寻常的内涵,且不落摹古的窠臼,多能妥帖当下之生活;情韵以其真心故,“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依依心中一片精诚,故落笔每有一唱三叹之音,极尽低回谴眷之能事,然而此等深情又往往藏于极清浅空灵的语言背后,如同红酒一般,初尝不觉,久味乃得其醉。有情韵则新巧可不失于浅露,有新巧则情韵可不流于枯板。此二者于前文所引诗词可见。除二者外,依依另有一项能事,即趣,诗中词中自有一股活泼气、顽皮气,而活泼顽皮背后依旧一片至性真情,如《南歌子?周末网上算命》:
抱枕人迟起,居家发懒梳。蓬头且作小妖巫,卜卜将来那个是儿夫。已自心中有,如何命里无?刷新之后再重输,不信这台电脑总欺奴。
全词皆今人言语,非袭古人陈意,俏皮多趣,然令人初看欲笑,再看欲哭。又如《金缕曲?想象碰壁斋主醉酒》:
总被杯觞害。者年年、居贫卧病,几时曾戒。或使三餐皆能免,一日无君不快。任憔悴、孔移革带。犬块文章催酩酊,看书生、始有狂生态。颠倒矣,人休怪。白衣长望东篱外。问岳阳、于今可有,识才太宰?若许同居江城上,当为常担酒菜。更对饮、击盘感慨。醉里洞庭长歌过,折新荷、作个遮阳盖。吾与汝,两无赖。
前半慷慨击节,不让须眉,而结二句却道:“醉里洞庭长歌过,折新荷、作个遮阳盖。吾与汝,两无赖”,狐狸尾巴终于忍不住露了出来,此等情趣实本之天真无邪之心也,不禁让人为之莞尔。此等妙处亦不可匆匆看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红楼梦第八十二回老学究讲义警顽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